何艳玲
广西南宁市第四十六中学 530232
摘要:寄宿制学校能够使得留守儿童在较为安全可靠的场所进行日常学习与生活,所以,学校自然而言就成为了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可是,大家要深入了解我国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中仍旧存在的诸多问题与隐患,尤其是班级管理模式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论文剖析了农村寄宿制中学存在的隐患,探究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班级管理模式。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 中学留守儿童 班级管理模式
前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迎来了经济、科技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契机,这也给我国农村造成了严重影响,因为,城乡经济的差异性,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为了生活不得不去经济发达的区域挣钱,而他们的孩子就留在家中由祖辈或者父辈代为照顾,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我国2013年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少有六千万人,占据我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面对如此多的儿童,寄宿制学校就成为了解决留守儿童最好的方式之一。可是,大家要深入了解我国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农村寄宿制中学班级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为了提升农村儿童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而努力。论文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探究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班级管理体系。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1.心理素质低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存在自卑、失落、任性等心理疾病,致使学生大多存在缺少爱心、冷漠孤僻、内向胆小、自私叛逆、骄傲自大等性格缺陷。这是由于父母长时间无法陪伴学生,学生安全感缺乏。
2.情绪控制能力低
农村留守儿童通常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容易出现大喜大悲的情绪,所以,留守儿童时常与其他同学产生口角打斗等恶劣事故。这是因为父母长时间不在学生身旁,学生情感所需得不到满足。
3.道德品质不全
农村留守儿童通常存在道德品质不全的情况,学生没有学会尊重长辈与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上进心,自我控制能力低下,时常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这是由于隔代教育所引起的,监护人的想法大多是让学生能够吃饱穿暖,而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不够重视。
二、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探究
(一)班主任岗位责任制班级管理模式
1.班主任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之中,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是父母无法比较的,不管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充斥着班主任的身影。
所以,班主任应当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不但从思想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品质等方面做好学生的榜样,同时也要时刻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例如,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可以在课余时间多注重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学生共同设计班级规章制度,并且相互监督执行,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外游戏活动,使得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
2.挑选班干部,健全班级管理体系
班级管理工作不仅繁琐还格外复杂,单单凭借班主任一个人的精力是很难实现。不但要关注教育目的的落实还要有管理好班级的责任。所以,班主任应当挑选、锻炼一批成绩优异、自我控制能力突出,具备一定班级影响力的学生作为班干部,设计完整的班级管理体系,使得班干部在各类管理活动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例如班主任在挑选完班干部后,可以通过“积分制”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也就是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纪律、劳动等等各个方面的贡献通过积分的形式体现出来,由班干部进行考核与记载,最终依据总分数进行奖励与惩罚。通过“积分制”开展班级管理,能够使得班级管理更加规范化、更加公正、更加高效。
3.增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因为父母长时间不在学生身旁,留守儿童大多存在自卑、任性与孤僻等心理疾病。所以,班主任要抓住所有时机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真心实意的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如此这般不但能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能够使得班级管理体系更加高效顺利的开展。
(二)家校联合班级管理模式
家庭是学生接触教育的初始阶段,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长时间不在学生身旁。但是也不能将所有责任全部交给学校。父母作为监护人应当对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有足够的了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气氛,对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进行满足的同时,也应当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情感上的爱护与思想上的教育。所以,作为父母应当时常与老师进行沟通,掌握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实际情况,与学校教育共同努力,一同对留守儿童开展教育与指导,保证留守儿童身心的综合发展。比如,父母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或者QQ群与老师共同管理班级,如此不但能够与学校老师取得长期稳定的沟通,掌握学生在学校中的日常学习实际情况,并且能够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缺点,充分体现家庭教育的价值,在针对学生开展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与学校老师共同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行为,纠正学生的缺点与坏习惯,推动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稳步提升。
结语: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是一个较为艰难的问题,留守儿童与我国其他儿童都是我国的将来、民族复兴的基石,学生的发展应当被社会各界所看重。所以,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应当是学校、家庭与社会相互合作才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人员,应当懂得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探究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尽可能的弥补学生的缺陷与短处,给学生营造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场景,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华获. 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探究[J]. 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 2019, 000(010):P.4-5.
[2]黄丽萍. 农村留守儿童寄宿生的班级管理初探[J]. 读与写(上,下旬), 2019, 016(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