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李玉清
[导读]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为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
        李玉清
        连云港市精勤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为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如果缺少应有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显著的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活动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面对学生兴趣不足的情况,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对教学模式和方法加以优化,切实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并积极探究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实践策略
        引言: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更要立足于长远发展的眼光与素质教学指导,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加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目标与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需要高度重视这一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与学习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展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的以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一)素质教育下的教学需求
        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持续深入,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现阶段下的教学理念是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发展,使学生在收货知识的同时促进能力与素养的发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教学观念指导下,要求教师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让学生转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可以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得到有效激发,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需求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当前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存在厌学情绪,缺少对数学教学的正确认知和浓厚兴趣,以至于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当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后,自主学习探索欲望会被充分激发,学生会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与传统的机械式学习相比,具有良好兴趣基础的学习活动效果也会更加显著。以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来看,当产生学习兴趣后,学习行为不再需要外力条件的约束,学生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压力负担,学习体验感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虽然经历了幼儿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但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难度有所提升,并且知识的抽象性更强,虽然小学数学教材近年来不断优化,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但由于部分教师课前的准备不足,教学活动往往仍是以说教式为主,学生的理解效果较差。当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能力和悟性稍差的学生会降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是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过度的理论知识讲解会严重压缩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时间,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能得到有效发展,仅是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表现欲望降低,也会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制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发展。从这种教学现状中,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知识经验的建构潜能,教师不应当仅是单一的进行知识灌输,而是应当转变教学模式和观念,为学生预留一定的自主学习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从而增强学习体验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实践策略
(一)运用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超过80%以上的学生都会认为小学所有学科中数学是最难的一科,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这种主观认知方式会从心理上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排斥性,对于数学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运用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对教学语言的运用加以优化,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语言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注意语言的自然性,避免让学生感觉过于刻板生硬而导致学习效果有限。以小学低段1-10识数教学为例,教师不能让学生机械式记忆,这种学习方式缺乏趣味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将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既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事物后联想起知识内容,深化记忆,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性,转变学生以往的错误认知。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数字想象成动物,例如2像一只天鹅;7像一把镰刀;9像一只蝌蚪,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动物形象与数字对比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学生的认知与记忆,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
(二)构建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具备抽象思维,在认识事物以及思考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形象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也能逐渐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4。譬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为了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各个长度的具体表现,笔者在简单的向学生阐述了基本内容.并教会学生使用尺子之后,让学生在教室范围内寻找出分别1em、10em、100cm、1m的事物。然后班上的小学生就开始兴高采烈的在教室里测量桌子板凳.黑板、课本、板擦等物体,忙的不亦乐乎,经过一段时间的测量,学生分别找到了规定长度的事物,显得极为满足。接下来为了让学生直观认识长度单位的换算,笔者让学生又开始对刚才找到的100cm和1m的物体进行对比,小学生在对比之后迅速反应过来,二者是等长的,也就是说lm=100cm。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不仅创设了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由在教室范围内寻找既定的目标,同时还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整个过程中小学生都保持着极为积极主动地状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获得了极为愉快地学习体验.使小学生度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三)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强调形象性。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如教学重量单位时,为了让学生感受1克,1千克,1 吨的实际重量,教师可先让学生称出1克的玉米,数一数有多少粒,把这些玉米放在手心掂一掂,感受一克的重量。再称出一千克白糖装在袋子里,让每位学生试一试1千克重量在手里的感觉。教学1吨的重量单位时,先让学生自报体重,然后找一-位体重是25千克的学生,让其余学生来背背他,体验25千克的实际重量。接着教师提问“多少个25千克 合起来是1000千克?”学生正确回答后,老师告诉大家:“1000 千克就是1吨,那么1吨的实际重量你能体会到吗?”这样,便使学生对这三种重量单位都有了感性的认识。
结语: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小学教育教学开始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对于数学学科来说,由于知识存在逻辑性与理论性较强的特征,学生的抽象思维与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与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可以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更好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周静. 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有效策略[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 000(003):193.
[2]梁月娥. 小学低段趣味数学课堂实践研究[J]. 亚太教育, 2020(1):187-188.
[3]赵瑞萍. 激发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思考[J]. 2019, 000(005):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