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络措
西藏那曲市巴青县完小 852100
摘要:由于当前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深度不够,知识储备有限,不太敢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自己,并且因为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对老师有一种敬畏感,以至于课堂上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数学课堂的活跃度不高,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很少的,对此老师可以采用一些教学方法来改变这种局面。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高活跃度 方法措施
正文: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对数学都只是机械地学习,对数学规律没有更深地认识,数学思维也不够活跃,一般学生在学习时都没有真正地投入到数学情境中,学习的效率提高需要老师和学生互相配合,这就要求老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使课堂的活跃度得以加强。
一、利用多媒体提高活跃度
互联网纵深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多形式的导入策略,在这种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一种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图片、音频、视频的插入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多多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新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课堂形式。
例如:在学习《认识立体图形》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大概了解立体图形有哪些,然后让学生提前去寻找一下生活中哪些物件是立体的,这些物体又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老师提前在网络上下载的一些与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的有关的动态图片或者视频,比如说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运动员在踢足球、打乒乓球的视频,或者是玩转魔方的视频,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在视频播放完以后,老师可以问一问学生平时都玩哪些球呢,会不会玩魔方呢,有没有注意他们的形状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联想自己所进行的球类运动中球的形态,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由于这些涉及到学生的兴趣方面,学生上课的活跃度也会大大加强,与老师的配合度也会相应提高,他们会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与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
二、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氛围
学生的思维活跃需要碰撞激发,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往往会迸发出新的思路和想法。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需要为学生多创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发现集体智慧的魅力,促进他们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
例如:在学习《找规律》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和组内成员有一个磨合了解的过程,然后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规律问题,组织他们在一起交流,各自说说发现的规律有哪些。也可以组织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竞争,让他们进行头脑风暴,看看能找出几条规律,选出小组代表对发现的规律进行总结,然后按照小组顺序抽取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要认真聆听,积极思考,老师会在这一小组分享完毕以后随机选人看看其他组成员有哪些新发现,对规律问题进行补充。最后将不同小组发现的规律进行对比,分析一下哪种规律具有新奇性,创新性,对这些学生进行奖励。老师对学生的赞赏和激励是很重要的,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上更勇于表达,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氛围就会更加积极活跃,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设置提问抢答环节
老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是检验教学成果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了解学生在一学习阶段的学习状态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起到督促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几时复习的效果。老师在数学课堂的课前和结束讲课内容时都可以设置问题,并且是有奖问答,让学生积极进行抢答。
例如:老师在讲解《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在课前设置提问,比如问一问学生加法的结合律是什么样的,除法有哪些运算性质呢等等,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思考时间,提前告诉学生抢答又对又快的的人可以适当减少作业数量。学生不仅是学生,在实质上还是一个孩子,他们都喜欢可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更少的课外作业,所以在每次问题抢答中积极给予老师回应的学生都可以获得作业减量的奖励,这样一来,学生会对前面学习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和记忆,以便可以在老师进行提问的时候积极参与,学生在抢答过程中课堂活跃度会大大加强,他们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也会努力争取抢答机会,提高对问题的思考和回顾能力。
结束语:加强数学课堂的活跃度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需要时间去接收和消化的学科,需要学生多做多练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老师要通过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促进学生真正地走进数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与老师进行问题互动以及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师生共同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以问促思,以问启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初探[J]. 曾高峰. 教育观察. 2019(30)
[2]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与对策[J]. 李玉星. 学周刊.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