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静
河北省定州市小章中心幼儿园, 073000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重视对学生数学知识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着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更应重视小学这一阶段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数学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数学推理能力是影响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以及理解的重要内容,但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高,甚至在教学中存在相应地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小学数学相较于其他科目来说,复杂程度更高,并且其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充分理解并掌握,甚至会出现对数学知识厌恶的情况。而在小学中对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获得数学知识成就感,同时另一方面则是促使学生在论证过程中提升数学逻辑思维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强化数学学习效果,完成教学目标。本文首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推理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研究小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策略,以此不断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二、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两方面原因。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高,主要是因为数学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仍然坚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严重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1]。其次则是部分数学教师尽管在教学中逐渐转变思想观念,但由于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培养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有效性不高,使得推理能力的培养过于形式化,即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数学推理时间,或者是过快提供给学生推理答案,以及在推理过程中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而导致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效果较差。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一)提供推理论证的时间,提升学生推理的主体地位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注重知识的讲解且过于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尽管在教学中对学生推理能力进行了培养,让学生对推理能力进行锻炼,但实际上没有为学生留有空余的推理论证时间,导致对小学生推理能力培养效果较差。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推理论证过程能够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推理时间,发挥教师在推理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充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主体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进行区分,首先对长方体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交流探讨,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规律和特点,并推理论证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推理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及时说出对应的答案,尤其是可结合具体的物体等强化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在学生掌握基本公式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对相关理论进行推理,如“一个物体的体积比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更大”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应用训练,以此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结合推理小故事,强化学生推理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这一阶段,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和疑惑心理,同时对于有趣的事物关注度和兴趣更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时还需要结合学生这一特点合理应用推理小故事为学生创设数学知识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应用并提升推理能力和兴趣[2]。例如在学习《年、月、日》这一部分之前,教师可通过讲述《一张借条破案》的数学推理故事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在讲述完之后,教师可向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法官认为原告说的是谎话?”让学生对故事进行思考,在学生给出相应问题的答案之后,教师可不说出正确答案,而是向学生说出“正确答案与学习的内容有关”以此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投入到数学知识教学中。最后教师则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推理出正确的结果,以此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成就感,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三)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提高推理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别的推理能力教师可通过采取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疑问进行推导。主要是因为,当前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在数学教学中缺乏主动性,难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对其推理能力培养的难度。而通过问题情境能够为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设置相应地教学疑问,能够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推理或者论证等,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化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促进小学生综合全面素质发展极为有利。例如在学习《圆》这一部分知识时,在展开教学之前,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相应地教学疑问,如“圆具有什么特征?圆的面积计算方式是什么?圆和其他图形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等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而对知识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身对圆的理解和认识对问题进行总结和回答,而教师则是与学生共同进行推理论证,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数学教师能够认识到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积极作用,以此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能够结合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推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掌握并理解,促进学生推理能力提升的同时强化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和效果,推动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丹丹.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读天下(综合)》,2018:29-29.
[2]崔学花.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