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武
黑河市第四小学 164300
计算能力是指联想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的统称。目前小学生计算能力差,不少老师抱怨:“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即使数学基础好的学生也经常出错。”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不能记住或理解公式。有的学生不注重观察,不思考,不做比较,不关心计算结果,盲目推导,缺乏合理选择简单计算方法的意识。他们总是以“粗心大意”,“马虎大意”为借口。有的教师注重思维的引导,忽视解题思维的总结;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公式和规则进行合理运算
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基本公式和规则掌握不透彻,应用不够熟练。在课堂上,让学生牢牢掌握运算所需的概念,性质,公式和规则,是数学运算的基础。教会学生如何记忆和牢固掌握一些常用的数据,公式和规律。自然而然地形成概念,推导公式和规律,注意学生操作中反映出的知识空白,不要简单地把解题错误的原因归结为粗心大意或方法技巧。只要认真掌握方法,就能使操作明确方向,为操作提供可靠依据,这是正确操作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好计算基础知识的基础。
二、理解公式,规则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教学
忽视公式和定律的前提条件,滥用公式和定律是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很多。这与错误的教学方法,学生认知规律的不协调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在组织内容上下功夫,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讲死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理解,而不是填鸭式的硬灌水。课堂教学的重点不仅放在公式和定律的主体上,还应放在公式和定律发生的条件,特殊情况等容易出错的地方。
三、夯实基本功,提高计算合理性
在小学阶段,数值运算是关键,但数值运算恰恰是小学生的弱项。只要我们的老师能够适当指导,灵活运用公式,举一反三,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对于容易被算法混淆的话题,老师应该给学生做一些对比练习。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简单算法”的强化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必须掌握计算原理和算法。只有明确计算的特点,掌握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算法研究有助于简化思维过程,获得有效的解题策略,加强练习,利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技能。
1.熟能生巧
只有经常练习,反复练习,只有经过一定的强化训练,学生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因此,要精心组织培训。无论是课内练习还是课外练习,不仅要有定量和定性的要求,还要对解题速度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应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训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适当的训练任务,提高课堂达标率。
2.掌握技巧,快速计算。
计算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形成熟练技能。没有熟练技能的形成,操作就不可能简单快速地完成。因此,要有意识地通过计算练习发现和总结一些技巧和技巧。快速心算是一种没有文字的心算。是“熟悉”的标志,也能加强学生的思维启发。在课堂上,无论是计算方法还是计算过程,都要加强心算的训练,教一些速算方法,这是提高计算速度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时,熟记一些常见数据和重要结论。比如乘法中发现25是4,125是8,发现乘法分布规律中隐藏“1”的问题。这些都可以增加思维的跨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四、经常反思,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离不开其他能力的独立发展。渗透着记忆能力,观察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因此,提高计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对遇到的问题不断反思,不断引导,逐步积累,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的严密性要求学生马虎,大意。有些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是由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课堂上,教师在做题前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观察,规范书写等良好习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遇到简单的计算问题时,不要依赖计算器。让学生在心算,口算,笔算中对计算结果形成判断。计算时,要求学生做四件事。一看:做题前,把问题看完整,把每个数字,每个运算符号看清楚,做初步感知。二想:在看清题目的基础上,找出计算公式的特点与各运算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三算:确定计算步骤和方法后,认真计算;四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算法是否合理,运算符号是否抄写错误,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同时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因为只有认真书写,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集中,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我国数学教育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应发扬这一传统。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要我们珍惜每一次训练机会,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意识地进行长期渗透,让学生逐步了解计算能力的本质,必然会促进学生养成正确,合理,快速计算的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