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高效课堂——以《乘法分配律》为例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8期   作者:吴海燕
[导读] 数学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学习中的重点科目。
        吴海燕
        深圳市宝安区航城学校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数学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学习中的重点科目。 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因此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高效课堂已成为当前教师的主要任务。基于此,本文以《乘法分配律》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渗透模型思想、培养创新精神等策略,以期通过深度学习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高效课堂;策略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文化知识,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度学习就是教会学生能够透过表面和浅层的现象,看到更深层次的规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意义作如下论述:
(一)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的认识数学知识
        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深度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认知基础和知识背景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分析、分配学习时间、应用学习方法等外部信息,帮助学生甄别、选取、活用所学习的知识,将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更准确的认识数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摆脱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考试的错误认知。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深度学习,有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深度教学,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并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如对比、分析、归纳、问题求解以及创造等,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寻找有效解决办法,有效锻炼和快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以及协作能力等思维能力。
(三)有助于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深度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能通过质疑争辩、独立思考、合理迁移以及信息联结等形式,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高效课堂策略
     结合教学实践,对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高效课堂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仍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对枯燥深奥的数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以及研究的兴趣,提升学习质量。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乘法分配律》一课讲解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四年级一班要给参加学校元旦晚会的5个同学购买舞蹈服装,其中上衣46元,裙子54元,算一算买服装需要花多少元?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动讨论,根据自己理解的意思列出算式,大致有以下四个:
        算式一:(46+54)+(46+54)+(46+54)+(46+54)+(46+54)=500
        算式二:(46+46+46+46+46)+(54+54+54+54+54)=500
        算式三:(46+54)×5=500
        算式四:46×5+54×5=500
        对于以上算式,教师应予以鼓励,每种计算结果都是正确的,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上述列式,看看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问题进行总结,引出乘法分配律计算公式:。
   在此次《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创造性分析,并从不同角度列出式子,推理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律,深入理解算理和算法,让学生能够在掌握解题技能后,还能将乘法分配律灵活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
(二)渗透模型思想,保持学生学习动力
        模型思想是一个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不仅能保持学生学习动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通过深度教学,可以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模型思想,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在《乘法分配律》一课讲解中,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模型思想:“初步感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总结应用”。比如在上述(46+54)×5和45×28+54×5计算中,当这两个算式得出相同计算结果后,可以这样列式:(46+54)×5=46×5+54×5,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两个算式不同但最后所要表达的都是5个同学购买服装需要花多少元。引导学生自习观察等式,提出自己的猜想,通过举例来验证猜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运算规律,并加以推广应用。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参透模型思想,帮助学生寻找数学学习的规律,为学生数学学习保持动力。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深度学习中,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批判性思维,善于发现新问题,同时尝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举措。由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科学引导,通过采取启发式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开展。
        比如在《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将上述算式中的加号换成减号时,乘法分配律还适用吗?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举例验证,通过让学生计算:(54-46)×5=54×5-46×5,发现在减法算式中等式两边仍是相等的,如此可以说明,乘法分配律对于减法算式也同样是适用的,因此乘法分配律在减法算式中也是可以推广运用的。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记忆,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设想能够记住乘法分配律的方法,有同学提出以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帮助理解和记忆乘法分配律,如一个长方形长为14cm、宽为8cm,另一个长方形长为16cm、宽为8cm,求两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一种计算方法是先分别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再求面积和,另一种计算方法是将两个长方形的长相加再乘以宽。通过合理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构建深度学习高效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度教学法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采取上述有效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持学生学习动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谈有恒,吴登文.课堂观察:探索小学数学深度教与学策略的路径[J].小学数学教育,2017(06):14-15.
[2]李晓梅,崔飒.完善教学实践实现深度学习[J].小学数学教育,2015(12):67.
[3]吴华林.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应用现状、问题及构建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9):44.
[4]张桂芝.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视界,2019(16):59-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