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洪春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实验中学 442300
音乐素养的认识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它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是音乐基础课。它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 也就是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核心素养包括: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学生现状分析:
一.农村学生大多喜爱音乐
我们知道,农村的孩子们非常爱好音乐,一听到要上音乐课,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期待的神情和笑容。音乐对他们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有助于提高他们音乐素养的前提。大家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学校因为其中考试或者大型集会而没能上音乐课的,学生记得清清楚楚,下次你去上课的时候,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会问:老师你又没给我们上课…….你什么时候给我们补起来呀……
二.农村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除了对课本上的部分内容比较喜爱之外,尤其喜欢通俗歌曲.对高雅的古典音乐或外国音乐几乎一无所知,只能简单感受一些歌曲的基本情绪,比如欢乐与悲伤等,但缺乏对音乐更深层次的感悟。而且他们的音乐常识都比较缺乏,许多学生连贝多芬、莫扎特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了解他们创作音乐的背景了。记得在大合唱训练的时候《黄水谣》第二段唱: 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要求学生带上情感,咬牙切齿无比仇恨的演唱,到了扶老携幼一片凄凉用悲惨凄凉较弱的声音来演唱。首先讲了歌曲的背景,用正确的方法来演唱,就这一点,当然也是最难的一点,花了较多的时间,学生的代入感才出来,再通过后面的反复讲解,示范,多次训练,孩子们才有了一定的音乐形象,最终效果还是出来了。试问:如果孩子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老师需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吗?······
三。农村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比较高,也想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为什么不敢呢?因为不会呀,没有底气呀.记得在今年4月份音乐教师技能大赛上,当时活动在思源学校进行,我讲的《牧马人之歌》,记得小组展示环节中,老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可以以任何形式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农村孩子通常生活圈子窄,与外界接触少,见识少。虽然对音乐的兴趣很高,但不敢展现自己,害怕被嘲笑,缺乏自信心。在课堂上,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大胆展示所学歌曲或自己了解的音乐作品,所以农村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通常较差。
四。农村孩子的音乐创造能力
这一点相对其他几点来说是最薄弱的,音乐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依靠学生的创造能力,农村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十分匮乏。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多少学生有识谱能力,就连最基本的音符都不认识,更不用说一些拍号、调号等专业术语了。对于一些中外名曲甚至我国国歌的词、曲作者是谁,很多人都一无所知。学生们大多数都不会乐器,他们不是没有了解、演奏这些乐器的欲望,而是由于经济、家庭、观念等等原因,没有机会去接触和学习这些乐器。这又让我想起了我的《牧马人之歌》那节课,当时我需要一个小乐手,单手弹奏1 5 3 5 这几个音,当时那个班应该是思源学校八年级最好的一个班,竟然没有一个孩子学过电子琴,更别说学钢琴了,怎么办呢?我当时就决定:教,选定一个女孩也是班上的文艺委员,首先鼓励了一番,然后教完我说明天我来检查哟,接着我请柏晶晶老师抽空再去看看练得怎么样了,真是难为柏老师了。最终还是模仿下来了。所以,音乐创造力对孩子们来说,几乎属于空白,她们能认真的模仿下来就已经很不错。
提高农村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音乐教师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本着这些原则和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可进行以下几点尝试:
一.加强音乐理论的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一般在歌单的左上角都有这首歌曲的调,拍号,以及歌唱情绪,我们可以每学一首歌都复习一遍这个简单的乐理基础知识,孩子今天记不住,明天记不住,也许后天就记住了.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相信孩子总会有变化.我们还可以尝试改变以往一贯的唱歌教学法。例如:学习《故乡的亲人》这首歌时,先给出一个没有附点节奏的乐谱,让学生打着节奏读歌词,再给出带有附点节奏的乐谱,让学生读歌词,然后说出两次读谱有什么不同。学生们都说前一次比较死板,后者充满活力。当问到为什么的时候,却没有学生能够说清楚。
这时候,再来讲解什么是附点节奏,它应该怎么读。为了让学生记忆深刻,教师还讲了它是怎么来的。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附点节奏以及它在乐谱中的作用。还有一些其他的知识如切分节奏、力度记号、强弱记号等,也是利用类似的方法来进行教授的,这样既使学生容易理解,又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而欣赏教学就是通过聆听让人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但音乐常常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于是先让他们听一些简单的欢快的歌曲,逐渐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如让他们欣赏《哆来咪》《歌唱王二小放牛郎》等歌曲。还可以让他们听一些健康的向上的流行歌曲、校园歌曲、配合节日创作的歌曲等。例如,在欣赏沪版八年级下册《纺织姑娘》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插上音乐的翅膀来到了哪里?”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我来到美丽的俄罗斯。”“我看见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我看见了她的眼睛是褐色的。”“我看到她扎着齐肩的麻花辫”……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不断地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在聆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审美能力,使他们在音乐世界里尽情地翱翔。
三 .改进音乐教学的方法。
我们的教学方法,应以科学的教学法施于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既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又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随时注意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接受得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但持久性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也应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教材的内容甚至教学的氛围等,来决定适当的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老师的完美范唱,从而激发学生想唱歌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弹奏一曲悠扬的古筝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想要弹奏古筝。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他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
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孩子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失去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音乐课的学习首先是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老师在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得目的就明确了,在听得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首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痴如醉,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愉悦的感受;一首古筝弹奏使得自己有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进行表演,“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艺术没有高低之分,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老师要多鼓励,多肯定他们让他们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强调了音乐对人思想的净化作用,他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他认为,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教育以外,还承担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完善的人的任务。因此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作为农村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充满激情与活力,有义务将快乐撒播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享受生活,让快乐的音符浇灌孩子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