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北京市通州区台湖学校 北京市 1011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教育体系当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凸显,是培养学生整个素质与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自身情感,还能够提升精神境界,增强艺术修养。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愿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当中,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感受音乐这门学科的魅力,为后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能力;创新策略
一、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在学习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内容时,还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适当融入一些与音乐创作背景、包含的情绪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某种程度来看,学生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就能够激发自身创造能力。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无论学生还是教师,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进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应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学生后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保障。纵观现阶段实际情况,听力是音乐鉴赏的切入点,借助想象力真正感悟音乐的核心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感知力
在音乐艺术当中,听觉是最明显且普遍的特征,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音乐的不同特征,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是目前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所谓感知,就是学生在用耳朵听、眼睛看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的魅力。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音乐的认知与感悟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如何耐心倾听,并充分领悟音乐的魅力。其次,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听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这两个环节应得到高度关注,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对于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音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这一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所知所想以及实际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并愿意主动投入其中。另外,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发挥自身引导者角色,带领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在音乐教学当中,审美教学的作用与优势并没有得到凸显。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之后,现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依旧延续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导致目前的教学观念与审美教学观念存在一定出入。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音乐教学归属于艺术的范畴内容,也具有艺术教学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应将音乐之美作为切入点,并将其艺术教育的范畴当中。
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习惯性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语言讲解为主,直接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尚未重视音乐教育
现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直接降低了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另外,因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低,在学习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无法真正领域音乐的魅力,严重影响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培养。另外,因部分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优势尚未得到凸显,无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大部分教师将音乐文化为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关联,直接降低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音乐欣赏
在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顺利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前提基础,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是源于对音乐的欣赏。因此,为真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教师应采取实效措施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内容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音乐的存在,并积极融入其中,从而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融入情感体验
归其根本,音乐属于一门艺术类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优秀音乐作品的灵感,均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直接产生一种直观的情感体验。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对于情感世界的认知十分单一。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侧重于将加强对音乐欣赏的指导,教会学生聆听音乐的方式方法,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潜在魅力,真正将音乐融入到自身情感当中,大幅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三)结合舞蹈教育
对舞蹈与音乐的本质进行分析,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有着十分相近的意义。舞蹈是通过一些优美的肢体多种,将美的感受传递给观众。音乐则是通过声音为观众传递美,向观众展示美的含义。教师可探究舞蹈与音乐两者的共同点,采取实效措施将其相互结合,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在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舞蹈与音乐相互结合的方式,运用立体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加深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所开展的音乐课堂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能够体会到音乐的潜在魅力,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自身音乐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满足今后全面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研究[A]. 孙海露,周楠,王铭,周瑾,胡雁.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八卷)[C]. 2017
[2].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地位和作用[A]. 张天铄.荆楚学术2019年2月(总第二十八期)——第二十八届荆楚学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 2019
[3].声无止境 为情是岸——小学音乐高段歌唱教学中挖掘学生情感表现的实践研究[A]. 徐娃.2017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 2017
作者简介:金鑫(1990-12),女,朝鲜族,籍贯: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当前职务:教师,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