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学兴
福建省将乐县第一中学 福建 三明 353300
摘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良好手段。高中是学生思想、身体都发育半成熟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既有小学、初中学生喜好新奇事物的特征,又有大人渴望了解有价值知识的特点。基于高中生的这些特性,教师便可以将视频资源、现实生活案例、实践感知活动等内容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习兴趣;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引言:
高中地理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与实践相关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理解兴趣。在提倡综合性教学以及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的今天,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以及高中学生喜爱的一些教学方法,开展具有新奇性、趣味性的地理教学活动。在应用这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降低自己的主导性,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视频、案例、活动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这种理念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并且使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得到增强。
一、选择视频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视频虽然能够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调动其积极性和兴趣,但是也容易让学生分心。所以要充分发挥视频的教学价值,教师就需要选择良好的视频播放时机,比如在新知识的导入或者案例的展示中[1]。在这些时机播放与地理相关的视频,教师便不必担心视频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播放视频后,教师可以用点名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视频与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用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再展示视频。教师:天气预报说明后两天可能会下雨,大家看一看窗外,你们能够从天空中看出要下雨的征兆吗?学生们抬头看向窗外,只看到蔚蓝天空中散乱的云朵。学生:没有,只有一点点云。教师:从地下的视角,受限于我们视力的影响,我们看不到什么东西。现在看视频,这是卫星从地球外拍到的云图。随后,教师播放气象云图,云图中肉眼可见我国南部一道稀薄云气由西南角飘向东北角,且一团浓重云气从南海向北飘向大陆南部,二者在南部的沿海地区相撞。在观看完这张云图后,学生可能摸不着头脑,接着教师再播放与云图相对应的降雨图,很快有学生便发现,在云气相撞的区域,是降雨图中显示降雨的区域。此时学生便会认为,海洋气团与陆地气团相撞,然后产生了降雨。对学生的这一思考结论,教师先不予置评,而是告知可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判断根据。如此,在视频、教师设疑的情况下,学生们会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兴趣,进而让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二、引入现实案例,帮助学生联系实际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们普遍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学习了有什么用呢?教师便可以基于高中生的这种疑问,引入现实与地理相关的案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这些案例中的知识,然后再点出案例中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2]。如此,学生便可以从这些现实的案例中了解地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例如,在《水循环》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结合“降水的去向”这一知识点,提出与社会事件具有联系的问题:说起降水,你们了解我国今年与降水、水循环有关的事件么?学生:我国今年的水灾较为严重。教师:说得没错,今年6月之后,国内大陆各地陆续出现了洪灾,结合多媒体上的水文、地形地图,思考洪灾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这是水循环中的正常环节吗?先别翻阅书籍。随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地图,地图中以红色标出水系、以黄色深浅展示出地势高低,并划分出一小块区域,展示重庆洪灾的通报。在看到图片、案例材料后,学生们会稍微提起兴趣,并开始思考或者交流,而在话题打开之后,学生们会表现出“书生意气”,开始争论:有的认为是三峡存在导致积水,阻碍了降水正常流向大海,从而造成了洪灾;而有的则认为是河床逐年抬高,以至于暴雨河流、城市排水能力不足,降水无法以蒸腾等形式循环,导致以洪水的形式出现。学生们的这些回答大多都带有主观色彩,但也是他们开动大脑,活跃思维的体现。在学生表达思考成果后,教师便可以结合地势、气候、山多和支流多的特殊地形,向学生解释暴雨能够由地理条件快速汇集形成洪灾的原理,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导致的其它水循环方式作用不大的原理。最后教师再开展结合教材的教学活动。如此,在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率得到稳步提升。
三、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原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感知是增强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展带有游戏性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观察的过程中对地理知识进行感知与体验[3]。在课堂中开展活动时,教师需要注意实践、观察两种角色的分配,即轮流安排学生实践、观察、思考,使学生们不仅仅是进行实践娱乐,而是能够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海水的运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小瓶、塑料纸、酒精灯、水、沙、土等器材,将学生带领到操场,并准备好灭火器,然后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分别设计海洋、陆地、沙漠等环境,进行水循环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集体思考,然后轮流进行实践或者记录,避免出现部分学生干看着的情况。并且,教师首先不应该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设计,而是应该让学生利用有限的器材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模拟环境设计。在学生们进行实验设计时,教师便可以记录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并分析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大多数学生会对海水的循环产生一些模糊的印象,比如海洋中水汽最多,而陆地和沙漠较少。在学生实践得到部分感知之后,教师先引导学生灭掉火焰,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知识点引导学生分析模拟环境与实际环境的差异,并开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如此,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能够感知地理知识的形成原理,增强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兴趣,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有效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处于三观正在发育成熟的阶段,他们天然具有求知的欲望,但是枯燥的教学方法则会磨灭他们的学习欲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趣味性,结合当前时代高中生的生活经历以及思维、喜好,充分应用视频资源、现实案例、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积极态度学习的教学活动,从而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锋荣.刍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20(20):149-150.
[2]孙勤.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考,2020(07):9.
[3]李海滨.浅谈高中地理教师应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J].高考,2020(0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