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8期   作者:赵晓兰 姚智慧 徐婷婷
[导读]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多是以规章制度的硬规定为主,死板刻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赵晓兰 姚智慧  徐婷婷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多是以规章制度的硬规定为主,死板刻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奖励机制是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一个常用方法,并且效果较好,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奖励机制能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字:小学 班级管理 奖励机制
一、概念界定
        (一)班级管理
        “班级”是旨在开展学校教育,为使之从制度上成为一定的教育单位所编制的校内团体。教师整顿这种团体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谓之“班级管理”。[ 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18.]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针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一种班级组织过程,需要班主任和学生的全面配合。这里不仅需要班主任个人的管理能力、管理手段和管理策略,还需要同学的配合与互动。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全面发展。
        (二)奖励
        刘一平指出“奖励是指在行为发生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所给予的一种报酬。这种报酬可以满足人的需要使人感到愉快,于是成为下一种行为的刺激因素。教师的奖励是向学生施加喜爱的刺激,受到奖励时学生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依赖老师的感情和积极向上的愿望。因此奖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有其显著的功效。”[ 刘一平.应亚弟.浅谈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奖惩艺术[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62. ]
        在我国有关的教育工具书中,把奖励定义为:对学生表现的优良思想品行给予肯定的评价。可以是口头上的表扬或者言语、神态、动作上的肯定;也可以是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奖励。[ 王呈祥.学校教育中奖励与惩罚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08.  ]总言之,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奖励中得到肯定和自信,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以后优良品质的保持和发展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
 二、应用奖励机制的意义
        学生需要奖励。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积极性的源泉在于人们内部的需要,人们由于需要而产生趋向目标的行动。[ 陈文萍.?浅谈小学班级管理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5):99-100.??]人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因此也就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人们不仅要满足生存、物质需要,而且离不开精神需要及别人对自己的某些良好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从而获得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它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源泉。
        学生正处在一个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又是世界观形成期,他们更需要奖励鼓舞,一般来说,学生在获得老师的奖励或表扬之后都会在精神需要方面获得满足感,所以奖励有着引发、激励、导向和促进学生行为向着预定目标努力的作用。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搞好奖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有哪些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奖励,也就是说要注意学生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奖励办法。
三、奖励机制的运用
        (一)制定科学的奖励标准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奖励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在衡量一个学生能否受奖或受奖等级时,主要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学习态度、对集体贡献这三个方面,检查其对集体贡献大小,学习所取得成绩的高低从物化到量化,来决定他们能否得奖或得何等奖励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学习态度好,成绩优秀,遵守学校纪律,工作积极,对集体贡献大,成果就显著,但这不能绝对化,不可忽视有些因本身起点、素质和客观环境差的同学,尽管经过自己积极的努力,但其效果并不显著,对这样的学生同样应给予鼓励。
        制定科学的奖励标准:第一,奖励标准的制定要有较高的标准价值和适合学生的特点要求,使学生理解达到标准有何重要价值,而且制定的标准要求不能过高。否则不但不能达到目标,反而会失去奖励的信誉。第二,奖励标准的制定,必须是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商定,使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办事有方,保证标准的实现。第三,奖励标准必须明确、具体,能为学生完全接受,标准要确定具体的量化和指标,尽量能用某种形式进行测定。


        (二)维护奖励的公平
        教师可让所有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的班级管理制度,学生自己制定班级的制度能使其了解怎样的行为应该受到奖励与表扬,而怎样的行为需要受到惩罚。并且在制定的过程中,若只有教师与班干部对内容进行监督,则可能会出现督促不到位的问题,不能有效维护奖励机制的公平性,使学生对于班级的监管存在抵触的心理,出现不愿与遵守管理的情况。因此,在使用奖励机制的班级管理方法时,需要对学生做好监督的这一环节,建立良好的督促机制,确保奖励机制的公平公正,维护奖励机制的严格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将奖励机制的管理方法顺利进行,增强学生增强学生对于班级管理方法的信任度,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三)把握奖励时机
        奖励时机的掌握很重要,根据时间上的快慢差异,奖励可分为及时奖励和延时奖励。及时奖励,在人们的良好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奖励,奖励与行为之间的时差不大,优点是能够及时肯定成绩,起到勉励作用,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延时奖励,在学生良好行为出现后,相隔一段时间再给予奖励,延时奖励对于发挥学生的潜力。
        奖励如同催化剂,何时用,何时不用,何时及时奖励何时用延时奖励,这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及时奖励也不是遇事都及时奖,延时奖励也不能理解为无限时延缓下去。要及时抓住有利的奖励时机,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这种行为的评价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数量标准,是要在经过一学期观察综合评比的基础上,挑选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这种奖励在时间上相隔较长,所以不能采取及时奖励的办法,属于延时奖励。如:学校开展田径运动会,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为班集体争光的良好行为,可以用班费买一些纪念品奖励每位参赛的同学,以资鼓励,并代表全班师生感谢他为集体出力。这属于物质奖励,方式为及时的,使参赛的学生把奖励和师生们的期望化作动力,更努力地去拼搏。如奖励方式采用延时奖励的话,那效果是不理想的。
        (四)树立学习榜样
        小学生乐于模仿,有较强的榜样效应,特别是当其他学生受到奖励的时候,榜样效应会更强烈,所以,教师在奖励其他同学的时候,要及时为班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班级管理中要建立正确的榜样教育方式。
        树立榜样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第一:可列举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如作家、诗人或英雄等; 第二: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行为标准。第三:除了老师,学生在班级直接接触的还有同学,老师可以设置“一周明星”来督促学生提供自身修养,如卫生明星、纪律明星等,让其他同学得以学习和借鉴; 或者将班级里有特长的学生,让其为大家展示,激发学生对自己特长或爱好兴趣的挖掘。
        总之,教师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奖励机制时,需要遵守公平公正、针对性与合理性的原则,尽可能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制定公平公正的奖励标准,进而有效发挥奖励机制的教育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奖励的方法各不相同,能有效打动学生内心的就是最好的奖励,只要能有效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身心特点,就能更好的创造良好的奖励机制,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升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龚节全.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的实践初探[J].科学咨询,2017(24):20-21.
        [2]卢瑞玲.爱伦奖惩理念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7(15):74-76.
        [3]陈文萍.浅谈小学班级管理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5):99-100.
        [4]刘铕.如何做好小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J].社会科学:引文版,2017(7):062-062.
        [5]刘一平.应亚弟.浅谈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奖惩艺术[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62.
        [6]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18.  
        [7]王呈祥.学校教育中奖励与惩罚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