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培高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池河中学
摘要: 一次参加了一堂英语公开课的听课活动,老师安排的是社会实践,整个过程精彩纷呈,学生收获很多,也引发了我诸多思考:思考一:德育培养是一个全员育人的过程;思考二:德育培养是学生自己真实的体验;思考三:德育培养是学生自己悟出的道理;思考四:德育培养是学生自己自觉的习惯。
关键词:社会实践课,德育,思考
在一堂英语公开课上,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生活中的英语,把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老师就安排了一个活动,内容是调查一种职业的幸福感,而且要教被调查的对象用英语说出来,全班分成了五个小组,到外面去做实践调查,结束后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交流分享。
五个组长交流的时候,表现的不太一样。有的组长可能是英语很好,但是在发言的时候,表现得并不是很出色,表达很啰嗦,该说的要点,说不清楚,下面的组员很着急,就想上来替他说,场面很热烈。
有的小组的组长,往讲台一站,胸脯一挺,说我是怎么调查的这次活动,我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最终我是怎么教会他们说英语的,好像那个活就是他一个人干的。
而有一个小组组长站在那第一件事,就是把全组的组员都叫到前面来,然后隆重介绍给大家,说这是我们第四组,我要隆重的介绍我们的团队的成员,因为我们去调查的时候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大家一起团结努力,最终还是把这个事情做下来了。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大家的相互协作和团结,我们今天就完不成这次调查,而且我这个组长,也就没有办法交差了。
孩子们讲这堂课的时候,对英语这个方面的收获也谈到了,比如怎么合作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怎么再教会被调查者。但令人更感兴趣的是活动当中,他们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这些困难当中,他们的生活和体会,你比如说,有的小组选择的是学校的食堂,他们要去调查厨师,让他们谈谈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幸福感,他们到了食堂以后,因为人家都着急做饭,不愿意搭理他们,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他们说就要谦恭一点,和人讲话客气一点,要有礼貌,甚至要“求”人家,而最后,人家给他们面子,接受了他们的调查,学了他们所教的英语。
而有的小组选的是学校的对面卖烧饼师傅,他们一天到晚风吹日晒的,有多少幸福感。他们遇到的困难也很多,去了以后,人家要卖烧饼,还要和面、生火,所以说也不愿意,这时候怎么办呢?他们小组的成员想了办法,有的帮他打扫卫生,有的就帮他吆喝卖烧饼,有的就拿零钱买他的烧饼,是夏天的时候天比较热,他们就买餐巾纸帮他们擦擦汗,买西瓜帮他们解解渴。他们用这种小礼物的方式,达到了他们调查的预期的的目的。
这一堂英语实践活动课结束以后,给了我们启示也引发了我的诸多思考:
思考一:德育培养是一个全员育人的过程。
提到谁来做学校德育,大家立刻就想到德育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团委。德育是不是仅仅只是他们的事呢,通过这堂英语社会实践课,可以看出学生在这堂教学活动中的感悟和体会难道不含有德育元素吗?
由此可见,德育不都是单一的设计,专门的组织,独立的评价,并不是说非要组织大型的励志演讲、感恩活动,那样才算是德育教育。德育活动边界,参与的人员,实施的过程问题,可能正在模糊和交叉,我们很难像区分黑白颜色一样,把他们截然的分开,说这个是德育活动,这个是教学活动,这些人是搞德育的,这些人是搞教学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德育如果没有了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刚才英语社会实践活动课就让我们看到了模糊和交叉的这样一种情形和趋势。
通过这节英语实践课的教学活动,还可看出德育可能不是专门负责的事情,他可能真正变成了很多人都必须参与其中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全员的过程,全程的一个育人过程。而不是我们单一的一个德育活动,德育活动可能要借助于教学的活动来支持和配合。
另外在评价方面,我们也更要强调过程性的评价,所谓过程性的评价就不仅仅盯着这个活动最终的知识教育的结果就是教育的结果,而是要关注到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收获、体会和体验,以及在过程当中,这个活动给他们的发展成长带来的更好的推进和触动,也就是这种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
通过英语社会实践活动课,以及我们对这个德育活动,涉及组织评价的这个新情况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今天学校德育,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的育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仅仅是我们要倡导的一种德育的理念,德育的新的一种策略,而是实践当中一个必然的趋势和一个必然的过程,老师作为一个教育者,很难把教学和育人截然分开,在知识教育过程当中我们也在传递着价值,我们在这个实践活动当中也在完成德育的育人目标。
所以说教书育人是我们经常喊的一个重要的口号,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但是如果没有全员育人,教书和育人就成了两个没有充分整合的目标,甚至变成了两层皮。调侃的说法: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实际上,我们还是把教书和育人变成了两个对立的目标,两个分离的过程。
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教书和育人不应该成为两层皮,不应该成为冲突的目标,应是一个整合的目标,那么整合的过程,整合的方式,一定是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全员育人过程,每个人都要体会到育人的职责,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全员的氛围,才有可能让那个教书和育人的目标充分整合。
思考二:德育培养是学生自己真实的体验。
孩子们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都兴奋不已,交流更是踊跃,气氛热烈。
让孩子感兴趣可能也同时真正能解决学生这个道德生活当中真实的一些问题和困境。那么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让那个德育真正实现了生活化的时候,那我觉得他也就更贴近了孩子真实的生活。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一定比较能够更好的去促成我们德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老师经常要把很多话告诉给学生。可不可以把重要的变成了学生体验?不是我们用PPT告诉学生,不是我们用课本的方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老师告诉他们的话。
就像刚才的实践课,与人沟通交流的不容易,各行各业挣钱的不容易,教会别人一点知识的不容易,把这个英语实践课完成了可能会是什么样的一个艰苦的过程,不是把这个道理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思考三:德育培养是学生自己悟出的道理。
不管哪个年龄段,总要给学生讲道理。小学要讲,初中也要讲,高中还要讲,那么有的时候灌输的那个道理,经常会被学生排斥,那是不是也可以改变一下思路,我们可不可以提供一个情景,提供一个场景,让学生通过活动通过体验,自己把这个道理想出来。这个过程虽然比较缓慢,但是他给我们直接告诉他的道理,直接灌输的道理,可能更容易进到孩子心里去。
他有了这种体验的过程,就可能能够从内心来接纳它,有了情感的触动才有改变的行为的动力。
通过这次英语实践课孩子们认识到要想别人帮助你办成一件事情,你要忍让、礼貌、谦虚,甚至要吃亏;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功劳不能一个人独揽,要考虑到大家的感受;通过教别人说英语,认识到老师教我们的辛苦,悟出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思考四:德育培养是学生自己自觉的习惯。
在小学和中学,都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但是大家都知道习惯的培养,他不是说教出来的,也不是我们把它写在黑板上,学生背下来的。它需要在活动当中不断的巩固,不断的强化才行,在这里可以看出,培养习惯同样可以借助活动来完成。在这次英语实践课活动中,调查卖烧饼的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卖烧饼的辛苦,挣钱的不容易,卖一个烧饼只能挣2角钱,回到家后就能主动帮爸妈做事,不再乱花钱了,慢慢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了教会被调查者能把幸福感句子用英语说出来,一句英语甚至要反复教几十遍,甚至累得筋疲力尽,口干舌燥,为了完成任务,还得坚持下来。过去上课不认真听的学生,通过这次实践,再上课时他们再不会分心了,懂得尊重老师了,学习的自觉性也大大提高了。
总之,这堂英语社会实践课,告诉了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课堂,如何在各科
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如何培养学生德育素养,这也是一名好老师理应知道而必须做到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国家教育部,2017年8月
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