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摘要:当今我国的美术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的时期,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美术教育成为了不可或缺且具有独特作用的一部分,通过对国家发布的各项文献的阅读,美育已经成为了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新方向,教师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大众化的教学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的提高教学方法,向其他优秀的老师借鉴学习,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知识,爱上美术将来弘扬属于我们中国的美。
关键词:美术教育;以美育人;素质教育
自2014年冬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开始修订;2015年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2018年1月16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无不体现核心素养在高中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不仅成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词,而且全国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与教学也都以发展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图像识别、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一、对育人美术课的思考
作为一名美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要落实学生眼睛“视觉的关心态度”,养成学生整体的“知觉的敏锐度”,以及拓展视觉经验、增强思考和表达能力展开教学研究。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最关键的还是“转变”,归根结底就是关注和体现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美术教学要从传递低水平技能转变到以美育人,尤其体现出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在课堂上落实美术课的育人价值这也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方向。我们要想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在平时我们观摩其他老师的课堂时,我们也要思考这位老师这么上这节课程有没有育人价值,有哪些育人价值还是说仅仅停留在传递低水平技能上面。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而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各自不同的潜能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美术学习绝对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该被视作一种文化学习。
美育并不是一套完整的“美术学科知识话语”体系,而是基于每个儿童身心感知体验,个体潜在思维唤醒的具身实践性存在。美术课是能够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课程,而不是一味的低水平模仿,真正的美育是日复一日的对孩子心灵的润泽,绝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化”的美术课。育人是学生的审美价值的建构。
以美育人就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是以“有形之教”为手段,富有现实生活、生命气息的情境中,发生审美活动的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和自主表达,实现“无形的”人格和心灵滋养以及精神上的充实和完善。
二、美术课堂中的育人教学
在广东中山执教的魏瑞江特教的课堂上,当学生对自己的美术作品产生怀疑的时候,魏瑞江老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在魏老师的课堂上有的是一直鼓励学生们的话语,对学生们的创作进行肯定,魏老师的课堂永远对学生进行肯定,呵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敢于审视自己画作,从而慢慢的进步。我们要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让孩子们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最后得到答案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浙江平湖链式美术教育经历了12年之久的实践研究,是基于地域文化下的校本美术课程的链式发展,这一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模式被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誉为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平湖模式”。在2016年荣获了浙江省教育教学的一等奖,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教授评价说“是化腐朽为神奇,新一代中学生与美术教师的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美术教育的曙光。”
陕西西安民间美术进校园是由陕西西安高新第二小学的张敏仓老师将进行的近十年的研究,百家衣育儿小娃娃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是用孩子们穿小了的衣服制作的,将衣服进行剪裁,剪裁成剪纸中抓髻娃娃的模样,孩子们乐在其中,非常享受这个创作当中,在零下天气里甚至开心的躺在铺在地下衣服上,这也让孩子们想起了小时候的事情,感叹道:“不想长大”。这项研究获得了2016年艺术教育科研论文和2019年美誉改革创新优秀案例的两个全国一等奖。
以美育人的落实就是立德树人,对于民间美术教育案例来说,学生理解文化意义的难度很大,关键是如何真正让孩子们先认同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态,当学生们对民间美术各类文化形态、造型样相有了基本的认同,才可以产生逐渐喜欢的认识,有了逐渐喜欢的心理状态,才可能会传承想传承。
三、总结语
美术课不是单一技能表现传递的低水平教授,而是审美价值的认同、文化的理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观念引领课程,是审美价值引领和构建的育人工程。“基于问题的美术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的思考探寻为中心,更关注学生是怎样获得鉴赏方法和思维的。在对美术作品引出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将某些学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某一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实现有效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 迈克·帕克斯,《美术教学指南》[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吴睿(1996.04.17),女,汉族,籍贯: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