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萍
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
近年来在全国艺术类高考中,声乐始终作为一个大专业引领着艺考的主潮流。各种各样的音乐培训班也随之兴盛发展,针对艺考形式开展辅导培训。为了上大学,许多没有声乐基础的同学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基础薄弱、学习周期短的学生顺利通过考试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声乐学习中多思考、多总结,成为了从事高考声乐教学的同行们共同思考的问题了。
高考艺考生已经成为了高等院校招收的重要群体,而声乐专业的考生则占据着主要地位。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竞争激烈的考试现状,艺考培训班开始遍地开花,艺考人数也逐渐增多。同样,许多没有基础的同学也加入了艺考培训的队伍,他们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首先他们音乐基础薄弱,几乎未进行过专业学习,仅仅凭借自己的爱好来唱歌。其次,他们学习周期短,阶段性强。他们都是上了高中之后才开始选择声乐专业的学习,只有一两年的时间,更有些学生只学习几个月就参加高考,平常他们学习任务也非常重,根本没有课后练习的时间。最后,他们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声乐高考。而高考培训班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本身没有正确的声乐教学方法和理念,加之学生自身的各种现状,教学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难题,事倍功半,有的甚至会出现嗓音疾病。
声乐教师面临基础浅、底子薄的考生,如何进行高效、科学的声乐教学?如何使他们顺利应对考试?同时还要为他们今后的声乐学习打下基础,这就需要老师从训练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方面多思考、多总结。具体如下三点:第一,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联系方法和发生理念。其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我练习的能力。其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音乐审美,增强声乐演唱的情感体验。
一、练习方法和发声理念
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声乐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而正确的发声理念则是指导大脑和发声肌体的思想动力。在一开始的声乐学习中首先要知道,歌唱中如何正确的运用呼吸、喉咙正真打开的状态、如何让声音有共鸣、如何做到歌唱中全身的协调与放松等等,然后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练习与训练。
对于声乐初学者进行歌唱训练是,不能操之过急,多以自然声区的发声练习为主,根据学情差异逐步扩宽音域。初学者的发声状态通常不稳定或者不正确,如长时间采用错误的方法进行练习、盲目飙高音、盲目勤奋练习的情况下,都有可能造成声带过度疲劳、充血,严重情况可能会引起声带疾病,因此,初学者尽量要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练习。
二、培养学生自我练习能力
每一个声乐学习者都有不同的声音特点。作为声乐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和进步。声乐学习首先要科学鉴定声部,不能单凭教师的经验而确定。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声音条件、声部以及性格来塑造学生的声音形象,选择适合的歌曲,不能用一种模式套用在不同学生身上。学习声乐是一个复杂、抽象的过程,他要求把人体做成乐器,用人声来诠释整个音乐。由于每个学生生理、心理及个性上的差异,所展现出来的声音音色、演唱表现都有所不同,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在演唱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尽量让自己的乐器发出最好的、动听的、有自己特色的声音。
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常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常为一周一节声乐课。因此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声乐的同时,要学会自我练习、自我修正。这就需要学生建立良好的、敏锐的听辨能力,知道自己最美的声音和最好状态是的感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来获得最佳状态的声音?听觉感觉应当如何?什么样的感觉下会有什么样的声音?自己要如何科学地训练、记忆这些感觉?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正真将所学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其在演唱技术方面获得真正的提高。
三、增强声乐演唱的情感体验
在声乐入门阶段的学习,有教师的监督是很有必要的以免误入歧途、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是,很多学生在有能力单独练习之后依然离不开老师,教师成为他们“走路时离不开的拐杖”。同时,歌唱时的心理素质很差,演唱过程中稍有一点感觉不好,就马上会影响到整首作品的演唱质量,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不过很少有老师会发现或者在意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很多老师只是一味的去要求学生的发声位置,从未在音乐的审美、完整性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发面去引导学生。这就导致许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如何去唱,怎样做才能唱好,而是为了回应教师的要求随其盲目的去吼,直到声嘶力竭。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音乐审美,增强声乐演唱的情感体验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