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滴,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8期   作者:傅丽明
[导读] 材料分析题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材料分析题有不同的解答技巧,但同时也是失分率最高的部分。
        傅丽明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摘要:材料分析题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材料分析题有不同的解答技巧,但同时也是失分率最高的部分。因此,带领并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理解、分析、解答是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是提高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史论结合
正文:
        著名史学家梁启超曾指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历史学习离不开史料,有对应的史料才会有鲜活的历史,学生才会具备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反复考,甚至是全方位铺开,史料实证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1 历史课标和中考对史料实证的要求
        历史课标对史料掌握程度的要求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强调学生要了解历史呈现的多种方式,提高历史的阅读、观察能力,初步学会从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强调学生要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形成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就要求历史教育要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福建中考历史学科的大题主要分为辨析题、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我们必须回忆教材中相关知识,并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论从史出的能力,联系比较历史史实的能力,这样才能为最后总结答案提供基础。
        2 点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1 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材料,做到史论结合,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以“商鞅变法”为例)。
        (1)出示战国七雄图,引导学生得出列国变法的目的和根本原因,体会战国初年秦国的社会状况,为秦国的出路出谋划策。
        通过图史互证,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史料实证的能力;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变法顺应了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时代的产物,初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2)结合小剧本“一个奴隶的身份地位转变”,进行情境教学:通过谈话法--学生活动接龙比赛,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变法内容。并投影表格,梳理变法内容,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播放短视频《见字如面——黑夫木牍》片段,提问:家书出自商鞅变法的哪项法令?这项法令对秦国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呢?通过考古发掘,文物证史,引发学生共鸣。
        (4)播放纪录片《秦国崛起》。纪录片更讲究明确的史料来源,体现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强国之路,也认识到中华民族每到了历史转型时期都能够抓住机遇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5)学生活动:历史人物名片——我心中的商鞅。学生在卡片上用一句话描述心中的商鞅形象。感悟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和品质,落实家国情怀,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2.2 重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阅读第一位。
        (1)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教师教授历史的主要工具,也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历史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都有明显的针对性。它选入的许多有价值的一手和二手材料不仅提高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也可作为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证据”。
        (2)如《洋务运动》一课的“动脑筋”要求学生讨论“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一观点,这正是在培养学生用史料“说话”的素养。因此,历史教学要重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充分发掘其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价值。
        (3)问题情境、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感知历史和体验历史,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同时也培养了演绎历史的能力。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锻炼,潜移默化下培养起了阅读、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提高对史料的处理能力。
        如学习《秦统一中国》时,预设“‘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培养学生证由史来的意识,认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是历史潮流的大势所趋。
        (4)通过课堂小结,注重标题教学,即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论从史出。
        
        小结既关注了时序,又关注了课文主干知识间的因果逻辑,可以帮助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认识到休养生息适应了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汉初统治者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
        “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之后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历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应与此相适应。教师要将史料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重视史料阅读,在学习和搜集史料中培养实证精神,将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  总主编 许斌
        [2]新浪博客  《历史教学强化“史料实证”素养之我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