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8期   作者:李丽英
[导读]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
        李丽英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大街街道海浒中学  云南玉溪  652600
        摘要: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因地制宜的深入挖掘乡土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乡土资源有机融入生物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初中生物教材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开展生物第二课堂,提升课堂内涵,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关键词:乡土资源; 初中生物教学; 运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资源的现状还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加上农村学校因为环境、师资、教学设备等的制约,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加之教师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维陈旧,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瓶颈。但,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丰富生物课堂。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不断探索、研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发挥乡土资源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本文将以玉溪的乡土资源为例,谈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
一、巧用乡土生物资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乡土生物资源就是这样一份“刺激性”材料,它是学生身边的资源,学生对它有着与身俱来的亲切感,利用乡土生物资源导入新课,必然会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与生物课堂产生共鸣。
        如在北师大版本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中教学“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这一课时时,可以引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叶制成的标本和学生自己采摘来的新鲜叶片导入新课。

        导入的设计:教师先展示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枫叶、银杏叶等制成的标本,让学生感受叶的自然之美,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采摘到的叶的形态和叶在枝条上着生的方式。最后教师提问“叶的形态各式各样,那么叶的基本结构相同吗?它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呢?”由此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在农村学生的生活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的叶,平时学生都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不太注意叶的形态之美,更不会把叶的着生方式和结果特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联系到一起。教师通过叶标本的展示和学生采摘叶时对叶形态和着生方式的观察,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叶结构的兴趣、明确这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身边的生物资源可以制成漂亮的标本,并感受叶的自然之美,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穿插玉溪江川的乡土资源,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攻克教学难点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必经之路。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生物学概念和知识点。若要想帮助学生吃透这些难点,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当地的乡土资源,从学生耳濡目染的乡土知识入手,把哪些抽象的生物知识和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这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中“认识生物多样性”这一知识点时,需要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这一概念比较复杂,超出初中学生的理解水平。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我在教学中穿插了玉溪江川区开渔节时各种鱼的图片、星云湖动植物种类资料、学生身边不同金鱼的图片和江川界鱼石的传说资料等。
        设计思路: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以上提到的资料,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生物多样性中的三个多样性。


界鱼石的传说
        抚仙湖和星云湖有一河相连,名曰:隔河。河中有一石,名曰:界鱼石。抚仙湖的糠浪鱼,星云湖的大头鱼游至此时,不相越界侵犯,折返二回。
  设计意图:利用同学们身边比较喜爱的星云湖开渔节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出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各种鱼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不同鱼的名称,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把鱼分成不同的种类,教师稍加引导就能很直观的引入“物种多样性”这一概念。此时教师顺势出示不同金鱼的图片,并提问:金鱼这个物种下面为什么还有不同的品种呢?这样就简单地、直观地过渡到“遗传多样性”这个概念上来,也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金鱼有不同的品种是因为体内的遗传物质不同引起的,把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化,学生易接受。最后教师借助界鱼石的传说,让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星云湖和抚仙湖里的鱼儿不相往来是因为不同的鱼类生活的环境不同导致的,从而也顺理成章的引出了“生态系统多样性”。到这里教师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乡土资源把生物多样性内涵形象化了,也把这一难点给化解了。
三、设置星云湖和抚仙湖相关资料的链接,提升课堂内涵
课堂延伸的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能力。
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十三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教学中,我分析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这一概念后,便链接了以下乡土生态资料。
抚仙湖水质资料
        抚仙湖是地壳运动形成的高原断层落湖。湖面海拔1720余米,三面环山,湖水清澈透明,呈碧蓝色,水质极好,纯净度达99.5%,达国家地面水质一类标准和景观娱乐用水最好的湖泊之一,湖边的居民经常从湖中取水直接饮用。泛舟湖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湖底五彩缤纷的鹅卵石和左右摇摆的水草。至今,抚仙湖周围自然环境没有受到过大的破坏,虽然平时有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排入湖中,但仍是未受到污染的湖泊。
        星云湖水污染的现状
        星云湖与抚仙湖相连,是云南省的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位于玉溪市江川区境内,在蓄水、养殖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工农业不断发展,星云湖的水污染情况加重,已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生产生活。2015年,星云湖未达到国家水环境功能要求。未达标的水质监测指标有6项,分别是PH值、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全年水质综合评价为劣5类,2017年,星云湖功能水为3类,水质综合评价为5类,透明度为1.00m,营养状态指数为62.86.污染程度为中度富营养。星云湖的污染分为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外源污染主要体现在对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的处理、化肥和工业“三废”污染四个方面;内源污染主要包括底泥、蓝藻和水葫芦大量繁殖死后的残体污染。
        抚仙湖外来鱼类的生态入侵
        抚仙湖外来鱼类的增加速度是惊人的,从1983年的9种增加到1995年的14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抚仙湖外来鱼类的增加更加明显,到2005年就有26种。而2005年时,抚仙湖中的土著鱼类约有14-18种,可见外来鱼类在种类上已经占据了主体。
        随着外来鱼类对抚仙湖环境的适应,在种群数量上也占据了优势。据抚仙湖管理局鱼产量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以来,太湖新银鱼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000吨以上,平均约1500吨,而土著鱼类资源每况愈下,如今已到了濒临灭绝的状态。在拖网渔获物中,土著鱼类仅占1.1%,仅太湖新银鱼就占了71.1%,其它外来鱼类占27.8%。可见外来鱼类已造成了生态入侵。
        设计意图:此链接的设置是为了辅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点,提升课堂内涵的。
        (1)重审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
        (2)通过两湖水质帮助学生理解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一知识点,也让学生意识这种稳定性是有限,人不能无限制的破坏生态系统。
        (3)通过抚仙湖外来鱼类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导致土著鱼类的种类和数量的减少这一案例,拓展了外来物种入侵也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原因之一这个知识点。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生态入侵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随时提高警惕。
        (4) 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会污染环境,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5)让学生知道盲目的从国外引进新物种和随意的把国外的生物带到自己国家来是会导致生态入侵的,是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利用乡土资源,积极开拓第二课堂
        在农村孩子生活周围有很多动植物资源,他们也会从父母那里学到一些农业知识、栽培方法和饲养家禽家畜的技巧。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乡土资源,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补充,又把大自然中的所见所闻和疑问带回到课堂中研讨,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
(1)种植农作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学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后,学生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是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不太理解,也不能系统的掌握各发育阶段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在自己花园或田间选种一种或两种能开花结果的的农作物。种植的全过程由学生自己观察并如实记录,在到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种植成果。这样可以把生产实践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不但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通过采集制作标本,培养学生生物学技能
        课外时间,我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到野外采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捕捉蝴蝶、蜻蜓、蜘蛛等小动物。回到学校,带领学生一起动手把这些材料制成动植物标本,充实课堂教具。这样,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技能。
(3)开展知识竞赛评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性的知识竞赛,能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先后在野外开展了“野生植物识别竞赛”、“农作物栽培知识竞赛”、“星云湖和抚仙湖生态案例分析”等活动。这些活动既让学生掌握了生物学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了解,还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生物学的乐趣。
        综上所述,乡土资源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效利用乡土资源的天然优势,采用多种途径将乡土资源恰当地融入生物教学中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难点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曾诚 , 朱睿 , 陈晓婷,  苏雪.浅析云南星云湖水污染防治【J】.法制博览,2019,(1).
【2】刘恩山 ,汪忠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38-143.
【3】熊飞 ,李文朝 ,潘继征.云南抚仙湖外来鱼类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N】.江西农业学报2008,20(2):92-94.
【4】徐旭 .乡土资源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5):76-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