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权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四小学 405400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效率以及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难题,而恰恰“教学评一致性”能有效解决该难题。“教学评一致性”为教:如何去教,学:学习的目标;评:如何去准确评估学习成果,教—学—评三者的合一。而“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必须要以大情景创设来做支撑,充分引发、维持和促进教学的深度,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的一致性。
关键字: 教学评一致性、新课改、素质教育、大情境创设、小学数学
引言
大情景创设秉承着从局部到整体和从基本到核心的大局观,让教师树立“大教学观”,以此全面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良好学习习惯与思维,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此为大前提下去探索,大情景创设的重要性、思路和方法。
一、大情景创设重要性
大情景创设从全局出发,从教学目标制定开始,到教学方法设立再到教学成果检验整个过程都应全面运用大情景创设,结合生活实际场景,用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场景进行情景教学,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合一的教学。让教学不仅只着眼于单独的某一课程或者某一知识点,而是放眼全局,除知识传授外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避免教学内容狭义化和学生被动式学习模式。大情境创设对于“教学评一致性”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治学方法。
二、大情景创设思路
首先教学大情景创设需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大前提下,教师要联系时下大环境趋势,以教学在实际中的反馈做导向制定教学目标。从目标核心出发,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支撑下,响应国家新课改号召,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才。
其次全局观与“大教学观”需贯彻整个大情景创设过程,以达到“教学评一致性”目的。从“人”的角度出发,大情景创设既需要看到学生个体的特殊性,也需要从个体出发看整体,不管是从教学目标、内容还是方法上,作用于个体的同时要适用于整体;从“景”的角度出发,情景创设需要贯彻头尾,避免只注重局部情景创设、局部内容规划和片面检视教学成果,规避教学内容、方法狭隘性导致教学成果的局限性。
最后要检验“教学评一致性”大情景创设的科学性,即合理性和实际运用意义。大情景创设的根本就是以真实的问题和场景作为依托来实现课堂的“教学评一致性”,脱离了真实问题和场景的情景创设毫无意义可言,因此大情景创设,教师必须以联系生活真实场景运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做检验,避免理论脱离实际。
三、大情景创设方法
大情景创设以生活情景联系课堂知识,课堂知识作用于实际生活。具体如何去进行教学大情景创设呢?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最简单常用的实物教学、情境表演式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方法,本文只是列举其中一部分。
以小学数学学科作为例子进行分析,数学学科注重逻辑性和推理性,对于年龄偏小,心智发育尚未健全的小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大情景创设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全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自主探索学习思维。任何教学情境创设都要以教学目的为导向和最终归属,即此次情境创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其次是方法,最后是成果反馈。
小学数学课程关于“元、角、分和小数”的认识,首先设定情境创设主线
以“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为主线
目标:让学生通过该次情境创设课程,熟练掌握“元、角、分和小数”的概念与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方法:以表演式教学和实物教学情境创设方法为依托,在课堂中创设真实生活买卖场景,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别扮演卖家、买家或情境中相关角色,以真实买卖场景学习“元、角、分和小数”课程。
成果反馈:学生对于此次“元、角、分和小数”课程情境创设教学吸收程度如何,是否能熟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成果反馈在于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教学成果的吸收程度,对于“元、角、分和小数”课程的教学成果反馈,教师除了在课堂随机抽问、习题练习检验之外,还需注重教学成果的延伸性,鼓励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达到知识与生活技能结合同时能巩固教学成果。
大情景创设教学方式、方法多样,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变化,情景创设也需适应发展趋势,教师应根据当下发展趋势在实际教学中总结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情景创设教学。
四、结语
“教学评一致性下”的大情景创设,具备让理论知识作用于实际生活场景,实际生活又反哺于理论知识的作用,相辅相成。秉承了新课改,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兴人才。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教学评一致性下”大情景创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情景创设教学,并在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车冲.“教学评一致性”下的大情境创设[J].2020年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2020:6-8.
[2]崔允郭.“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4-6.
[3]张菊荣.如何成就好课—一致性的思考目标、评价和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4,(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