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艳
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四川雅安,625000
摘要:在反思以前教学《边城》的感受,提出新的教学思路:小说阅读要给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课堂任务,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在学生阅读疑难处指引思考的方向,适当留白,做好学生阅读的搭桥者,教学效果远胜做学生阅读的包办者。
关键词:阅读教学;《边城》;课例分析;反思
因为喜欢,所以以前教《边城》,总恨不得把整个故事全部讲给学生,既想讲边城的美,又想讲翠翠的悲,也不忍舍弃《边城》清雅如诗的叙事方式。但讲完总觉效果寥寥,感动了自己,未必打动了学生。
后来慢慢明白,阅读应是学生自我认知、感受、思考、反馈的过程,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以自我的讲解和感受代替学生阅读与思考, 学生反而缺少了自我感知和思考的空间。那些高明的教学者往往引领学生阅读,却不代替学生阅读。
再教《边城》,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边城“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活方式”,藉由边城美好的人性人情反思我们今天的生活,并借小说选文部分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下面,我以《边城》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激趣导入,巧设任务
师:2015年,一位河南女教师的辞职信火遍中国:“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 同学们,你们想去看世界吗?
生:想啊!
师:的确,我们很多人都想自由地看世界。可是网络大神也说了:“钱包那么小,哪儿也去不了!”(生:笑)不过还有办法:我带着你,你带着(生插嘴:钱包。笑声一片)——语文书。我们一起在阅读中畅游世界。今天我们就先去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走一走,一起来完成一份边城旅游攻略。
这个导入词设计将热点事件和网络段子结合在一起,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富有趣味,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束语部分留下写旅游攻略的任务,使学生阅读更有目的性。
二、细分任务,步步深入
课文整体阅读教学时,我把写旅游攻略的任务分成三个小任务。
(一)边城印象城市名片
师:边城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请同学们仔细阅读1、2段,听听边城的旅游推广大使沈从文先生怎么说,然后完成边城印象的填空题,再将最后两个句子补写完整,形成一张边城的城市名片。
PPT出示:
地理位置( ),远离( ),社会秩序( ),人民生活( ),发展( )。
这就是边城,一个( )的地方,一个( )的地方。
(二)边城民俗介绍卡
师:好一个遗世独立,安定祥和,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听着同学们的描述,我已迫不及待想去边城了。可是什么时候去边城才是最好的时节,才能领略到边城的独特风情呢?
生:端午、中秋、过年
师:请同学们分别精读课文中14——15页3段,4-5段,19页第2段,制作一份民俗介绍卡,展现边城民俗特色。(100-150字)
示例:请在端午(中秋、过年)的时候来边城吧,这时候……
生:请在端午的时候来边城吧,这时节家家户户的小孩都在额头上用雄黄画了一个王字,人们纷纷来到沿河边、吊脚楼上,听着震天的锣鼓,看那一船船结实的小伙子把龙舟划得飞快。还有那与民同乐的军官,将一群群的鸭子赶到河里去,让勇敢的人们进行一场捉鸭子的比赛。好一派热闹的场景。
生:……
师:从边城热闹而新奇的民俗风情里你进一步感受到了边城怎么样的氛围?
生:讨论交流得结论——祥和、安宁、和谐、淳朴、自然……
(三)边城民风调查表
师:感谢同学们展示了边城奇异的风俗画卷,但是民间有句话“穷山恶水出刁民”,尤其当今社会景区宰客、强制消费的新闻时有发生,所以要去边城我们还必须了解那里的民风民情。接下来请自由选读边城中的关于人事描写,以先总括再举例分析的方式谈谈那里的世风人情。
边城的人民……,比如……
边城的民风……,比如……
生:边城的人们侠义。比如船总顺顺把下河救人当做自己应尽的责任,船总顺顺因自己的善良侠义被一方百姓敬重。
生:边城的人们热情善良。二老傩送邀请素不相识的翠翠到他家去等爷爷。
生:边城的人们善良仁义。老船夫与替船老人间的互助与体谅。
生:边城的人们淳朴善良。渡船老人同过渡人因不接受钱和非要给钱起争执。
生:边城的人单纯美好。翠翠性格里的的天真,翠翠对爱情的纯真的向往就是典型。
三、准确置疑,引领思考
师:阅读让我们看到了边城善良热心的人民,边城淳朴厚重的民风,结合选文思考:是什么原因使边城留住了这份美好?
生:地理位置偏远,使边城远离物欲膨胀的大城市,人民更淳朴。
生:远离战乱纷争,拥有安定祥和的环境,使边城人保留了平和的心态。
生:边城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社会观念使人民质朴淳厚。
师追问:为什么这些风俗能滋养边城人民的性情?能具体说说么?
师引导思考:1、地方上对船总顺顺的推崇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观念?
2、抓鸭子赛龙舟等活动表现出人们对什么的欣赏与赞美?
3、对二老的推崇体现人们什么样的观念?
3、翠翠朦胧的爱情观里有着什么样的思想?
生(讨论得结果):边城古老的风俗滋养了边城人民尚善美、尚勇乐、尚仁义……的思想观念
四、适当留白,触动反思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先生说写边城就是为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今日边城一游,风俗美、人情美,美不胜收,那么它带给我们今天的生活什么样的思索呢?希望籍此以促进同学们的思考,思考现代生活中的美与丑,健康与不健康,从而做出改变。最后,翠翠与二老间的故事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请同学们课下自读整部小说,解惑的同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设计一个那样的结局?
《边城》作为节选小说,篇幅不长但也不短,如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而不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需要精心思考。
本堂课,四个环节,聚焦阅读内容,巧设阅读任务,学生活动多,教师穿针引线,于难处留白,于难处点拨,最后学生得以深入思考。而且课后悬设置念引而不发,更能促进学生课下主动阅读,从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对文本的理解胜过教师概述整部小说的情节。
由这堂课,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应做好学生阅读的搭桥者。语文阅读教学要在深思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做好教学的激趣和铺垫,促进学生的阅读,导引学生思考。教师的点拨要在疑难处,正如《论语》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