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晨
中山纪念中学, 广东省中山市, 528454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就高中物理科目而言,无论是理论知识掌握、还是动手实验能力都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而在生物教学中加入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了解到生物实验的魅力所在,本文凭借自身经验,对高中生物课程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提供策略供各位业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策略分析;高中生物;合作学习;
引言: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传统教学模式还是被许多教师青睐,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模式的话,很多学生在随着知识点的越来越深入,学习起来会越发的吃力,直至最后失去学习兴趣。其实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很多新颖并且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逐渐展露出优势,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兴趣与自主能力培养都十分有效。
一、合理划分合作小组
在商务合作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合作共赢这句话,这句话运用到教学中同样适用,不管是现在的校园生活,还是日后步入社会,学会合作对于学生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一个学生能力再强,成绩再怎么突出,也会有自己的短板,而开展小组合作模式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行为,小组合作模式将数位学生通过组建团队的模式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学习小组建立的目的。为此,教师在分配小组成员时应注意每位成员在小组中的位置,确保每个人都可以对团队有所贡献,在学生为了团队目标努力时,自身也得到很好的锻炼,在划分小组时除了要注意组内成员各有优缺点,同时也要保证各个小组之间实力均衡,势均力敌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潜在能力,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1]。
二、科学的制定小组目标
高中生物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并且难点通常体现在科学内涵方面,所以在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展开实验操作或者理论研讨时,设立小组任务要慎重选择,既要对学生本身能力与所提升,又要注意不要一味拔高难度。若是小组任务太多简单,起不到对学生锻炼的目的,若是小组任务在一个人就能轻松解决时,会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参与进去,实验就被其他成员独立完成了,结果就是动手实验的学生没有得到提高,其他成员没有受到锻炼。而若是小组任务难度太大,高出学生实际水平很多,导致学生很难完成,则会在实验开始就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打击殆尽,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实验进行下去的决心,造成适得其反的形式。所以教师在为学生制定小组任务时,一定首先对学生的能力有所了解,经过小组分配后确保小组成员各有特长,这样才可以有效保证实验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保有一定的参与性,指定的任务一定要巧妙的在学生自身能力之上,但是通过集思广益便可达成,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愈挫愈勇[2]。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课程时,教师应根据课题内容设置与学生现有知识储备持平,相较于学生动手能力略高的小组任务,保证课题具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合作学生可以完成的小组任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尽量保证各组水平均衡。小组内成员各有所长,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以及感兴趣程度自行分配任务,在有学生被实验问题困住应及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调换。合理运用全体小组成员的力量,设立任务的同时也要设置相应的奖励,为学生完成小组任务提供动力。通过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调动起全组人员对实验的兴趣,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集思广益,互帮互助,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得到提升,教师通过合理设置小组合作任务完成了,使学生通过小组教学模式得到锻炼与成长最终目的。
三、在合作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国有句俗话叫“强扭的瓜不甜”,这句话在学生学习上面有很好的体现,在高中时期同班的学生之间如果按受教育程度来分,基本是丝毫不差的,而早有科学表明,绝大多数的人智商处在同一水平,这就形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教育程度、智商相差不多的同班同学,为什么成却是天差地别,根本原因就是主观意念导致的。有些学生有正确学习观念,认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有助自身未来发展,而且可以通过获取知识丰富自身,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在这种正确观念的引导下,学生逐渐从想学习变成了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而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念的学生就是我们上文说的那种“强扭的瓜”,其自身主要原因就是理解发生偏差,从一开始便受到错误的引导,把学习当成是父母或者教师赋予自己的责任,将学习当做是一种负担,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或者说是被逼无奈,长此以往受错误导向所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时教师应通过小组合作式教学,通过将责任划分到个人的方式,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位置,为学生正确的引导:学习中的责任与义务,统统都是学生应当负担起来的,通过小组合作模式,将学生拉回到正轨中来[1]。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章节中,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就是围绕光所展开,对光的研究也是这个课题存在的意义。但是这对光的生物实验往往无法系统的实验结论,因为生物实验必须本着科学严谨的前提下展开,而很多生物研究还处在提升期。这时教师应为学生开展小组间理论研究小组,通过小组之间轮流说出自身想法进行反复研讨,最终小组得出统一结论,教师应全程放权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理运用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深入课题中心,将知识点“一网打尽”。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课堂中适当的引入小组合作模式,不仅是让学生激发潜在能力用以解决实验中的难点,还可以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体会到生物学习的乐趣,进而到达提升成绩的作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可通过合理划分合作小组、科学的制定小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万鑫.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应用及效果研究[J].科学询,2019,17(12):90.
[2]瞿文超.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应用及效果解析[J].考试周刊,2019,(A2):149-150.
[3]金志文.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应用及效果探析[J].学周刊,2019,35(35):40-55.
作者简介:王宝晨,男,汉族,籍贯:山东淄博?生于:1987-05,工作单位:中山纪念中学,单位省市:广东省中山市,单位邮编:528454,职称:中学一级,硕士学历,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