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体价值,激发内在生机——生态观视角下初中班级管理之思考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8期   作者:郭秋洁
[导读] 教师、学生、班级处于同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
        郭秋洁    
        重庆市万州区上海中学   404000
        摘要:教师、学生、班级处于同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班级是初中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方式对初中生影响重大。将生态观运用到班级管理中,能够更好地完成初中班级管理的目标。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贯彻生态理念,可以从尊重学生个体价值、优化班级生态环境、丰富班级活动内容、健全班级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激发其内在生机。
        关键词:生态观 初中生 班级管理 尊重个体 激发生机

        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方式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可能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从生态观的角度来研究初中班级管理方式,将生态观运用到班级管理中,营造和谐、生态的班级管理环境,能够促进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完成初中班级管理的目标。
        一、生态观视角下初中班级管理的内涵阐析
        生态观认为,现实中的一切单位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所有单位和个体都是由关系构成的。[1]初中班级本身作为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生态系统,包括教师、学生、班级内部环境等因素。在班级这个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虽然个性特质和功能维度不同,但它们共存共依,各自发挥着自己的功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生态观视角下初中班级管理包涵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式层面,即从班级管理系统及其内部各构成要素间的和谐统一性、动态性、整体性等角度来规划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二是目标或效果层面,即把有效的初中班级管理效果和目标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追求班级管理活动及其与之有关的环境趋向或达到“最优化”“高效化”的状态。
        二、生态观视角下初中班级管理创新路径
        从生态观的视角来探究初中班级管理,增强班级管理的效度,需要从尊重学生个体价值、优化班级生态环境、丰富班级活动内容、健全班级管理制度等方面出发,充分整体班级的效能,进一步激发班级管理的内生动力,构建生态、和谐的新型班级,[2]实现班级管理的功能。
        (一)尊重学生个体价值
        初中班级管理的效度大小,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在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1.管理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是指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教师站在服务和引导的角度,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发展目标与发展需要,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促进其自身发展。
        2.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水平。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现在的初中生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扩大,精神需求也增强。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成为班级管理制度的参与者、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成为真正的班级管理主体。
        (二)优化班级生态环境
        班级生态环境就是教师、学生、班级内部环境等关系组成的总和。在班级管理中只有不断优化班级生态环境,才能增强班级管理的渗透力。
        1.美化怡然的班级自然环境。班级自然环境大多包括教室内部布置、墙体装饰等内容。优化班级自然环境,需要教育者要从班级的墙壁装饰、桌椅布置和宣传橱窗等硬件设施入手,把班级打造成整洁美观、书香浓郁的生态班级,营造一种绿色和谐的班级自然环境,实现浸润心灵、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良好班级氛围,也即是我们所说的班级社会环境,包括班级的奖惩制度、考勤制度、师生关系等方面,如合理的奖惩制度、科学的考勤方式、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班风、班训、班歌、班级目标等。在班干部选举方面,选拔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学生为班级管理服务,保障班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3.打造和谐的班级规范环境。要在班级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用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熏陶、感染、引领学生体验淳厚的班级情怀,打造优良的班级风范,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训。建立师生、生生之间信任、沟通和协作的关系,打造相互包容、和谐奋进的班级氛围。
        4.发展健康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在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的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以及相关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影响着班级的每个成员。发展健康的班级文化,就要着力建设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三)丰富班级活动内容
        生态观强调在生态系统中的人、自然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形成了系统整体观念、民主平等观、尊重差异观以及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论观。[3]在班级系统中,班级的所有成员一直处于一种互动共生的动态关系之中。丰富的班级活动维系着这种互动共生的动态关系,激发出班级成员的智慧合力和凝聚力。这些班级活动内容因地制宜,因校而异。
        1.专题教育活动。开展专题活动有利于增强活动的效果。专题活动可以通过班会、演讲等方式进行,如在班级内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等,使班级成员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
        2.积极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一般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社会援助、慈善、文化艺术活动等。社会公益活动是中国优良传统的社会化延续,老师要采取各种形式去引导学生进行多重生活体验,如去敬老院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向贫困地区捐献衣物、关爱留守儿童等,帮助初中生在这些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四)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1.健全奖惩激励制度。(1)强化纪律执行意识,坚持“奖惩结合、有功必奖、有过必罚”的奖惩原则。让所有班级成员既有学典型、争先进、促发展的观念,又要养成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意识。(2)发挥激励功能。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褒奖、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关怀,激发学生自我规范和自我提升的潜能,使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2.建立自主管理制度。科学的自主管理制度强调帮助学生充分运用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实践中创造性地完善自我。[4]教育者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据班级成员的个性特点和实际需求,建立各类学习兴趣小组、纪律督导小组、卫生监督小组等,带动班级成员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事务,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和自我管理的成就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的设计者、参与者和监督者。
        3.实施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利用激励、劝慰、协调等非强制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引导和纠正的教育方式。[5]管理者在班级日常管理中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比较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尊重学生的个性、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增强服务意识等。[6]增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信心,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动力,培养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初中班级管理的效度。
        
        参考文献:
[1]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51.
[2]邵娜娜,张红霞.生态学视野下高校班级管理方式的创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58-59,62.
[3]杨江民.生态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度强化之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24-26.
[4]张作岭,张传艳,等.“双主型”班级管理模式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93-95.
[5]陈若仆.善用柔性管理提升教育实效[J].中国教育学刊,2019(8):104-104.
[6]任梅英.初中班主任柔性管理工作模式研究[J].甘肃教育,2020(1):36-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