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文素养,构建生本课堂——《精彩图片剪辑》教学实践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8期   作者:苏尔妙
[导读] 在2018年县信息优质课评比中我刚好抽到本课题,我查阅了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发现大多数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展示自己或学生在某一次旅游或活动的照片中倒着的照片,让学生看到感到疑问,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就通过的教师示范、学生跟着来教师来操作强化记忆。
        苏尔妙
        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练川小学
        【背景描述】
        在2018年县信息优质课评比中我刚好抽到本课题,我查阅了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发现大多数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展示自己或学生在某一次旅游或活动的照片中倒着的照片,让学生看到感到疑问,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就通过的教师示范、学生跟着来教师来操作强化记忆。学生们似乎不太买账,提不起兴趣,那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除了关注技术还应该关注什么?在关注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在学好技术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
        【过程描述】
片段一:看看美图,发现其中奥秘(提示课题)
师:上课前我们来看几张神奇的图片。
教师展示“我的房间”图片。问:是不是看起来很整齐很专业的样子呢?
全体学生:是的。
教师展示全部,你现在还是刚才的想法吗?
全体学生:实在太乱了。  
师:说得没错。
师展示清晨瑜伽倒立的样子,很唯美的样子。
师:怎么样觉得这个人好厉害吧,你能猜到真相是怎样吗?
教师展示图片的全景。
师:你现在感叹做瑜伽的人很神奇还是图片处理很神奇呢?
师:同学们,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通过今天的课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些很神奇的图片哦,让我们一起进入这节课感受精彩图片剪辑的神奇吧。
        【片段一启示:以这样图片直观的导入一下子冲击学生的视觉,学生也一下子觉得这课堂用这个技术神奇很想学习这个技术,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深刻的哲理:眼见不一定为实。这样的导入与本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在下环节中的对图片剪辑软件ACDSee的自主探究高度热情。】
片段二:换个方向看同一件事,你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教师分享智者故事:一个年轻人整天抱怨生活对他不公平,每天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有一天他遇到一个智者,问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开心?于是智者让他做两件事并给了他三个锦囊,同时告诉他每做好一件事打开相应的锦囊……当他随着任务的完成,依次打开锦囊之后,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精彩!
师:听了这个分享,你们想知道智者给了他哪三个锦囊吗?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图片呢?
生:一个表情悲伤的老妇人
师:想知道,把这个图片换个方向会发生什么呢?
你们猜一猜如果把这位老妇旋转一下,会怎么样呢?
生猜:美女。
教师向左(向右)旋转180度
师:你们猜对了吗,变马了年轻的公主了哦。是不是很神奇呢?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师:其实啊可以通过AcdSee软件把它旋转一下。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呢?
   那么让我们来开启锦囊一,来探索第一个任务吧。
任务一:尝试着摸索、并尝试对同一图片多次“旋转”,有什么效果?
尝试用”另存为“的方式保存图片。
        【片段二启示:经过把哀伤甚至长相有些丑的老妇人经过180度的旋转后一下子变成漂亮高贵的公文,学生也一下子感受过了图片处理技术的神奇之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深刻的人文哲理:换个角度看事物你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片段三:有舍才有得
师: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大家打开了第一个锦囊领悟到人生哲理,让我们开启第二个锦囊吧?
这个图片是我们一个老师的照片,看出什么问题了吗?
生:后面有一个多余的手臂很不雅观,破坏了整个画面。
师:有什么办法让这张照片变得更美呢?
生:可以裁剪一下图片。
师:没错,那我们就一起把照片裁剪一下变得更漂亮更合理。
教师讲解并示范:
打开-“精彩图片剪辑——“教师演示”——“-意外的插曲”图片
这时你可以先观察一下这个图片的文件大小及宽和高。


1.在图片查看窗口中的编辑任务工具栏中单击“裁剪”按钮
2.打开的“裁剪”编辑面板中,调整“裁剪区”。
如何调整裁剪区呢,看到周围的八个控制点,可以用鼠标拖动它至合适的大小。
3.可以单击裁剪编辑面板中完成按钮。
还有一种方法会更方便,双击可以快速的完成。
4.最后对于裁剪好的图片进行保存。
文件另存为,存储到合适的位置。
师:这样是不是更加好看了呢,有舍才有得!你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有很多东西割舍不掉。
        【片段三启示:看到多出来的手破坏了画面的美感,和学生一起感受美的事物,一起学习照片的构图剪掉多余的内容更能突出主体的功能;同时也教会学生一个人生最难的取舍问题:有舍才有得!你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有很多东西割舍不掉。】
        【剖析与反思】
        一、关注教材,更要关注知识的本质属性。
        时下,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所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最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了,创设与众不同的教学情境,力图使情境能先声夺人。然而,正是由于片面地“盲目追新”,过于追求情境形式的新颖奇特,却忽视了对情境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分析,使情境给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学与人文关怀的失衡。这个困惑让许多老师为之叹息。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情境中显示的问题转化为信息技术问题的过程。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能激趣,更重要的是它应蕴涵学生将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的内容;要使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背景、教学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情境才能起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本课从裁剪后照片形成意想不到的惊奇入手导入跟本课裁剪照片的内容恰到好处的融合。从图片的旋转到感悟人生哲理“换个角度发现不一样的惊奇”,从删除多余的画面到感悟人生哲理“有舍才有得”,从创作图片到感悟哲理“生活处处有美丽的风景”,让情境之花开在知识的土壤内,生出学生喜欢的充满诗意又充满技术的课堂之果实。
        二、立足实际生活,挖掘人文素材
        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选取教学素材,教师让学生从中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信息技术作业时,要能够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在本课任务二中裁剪图片我们用的图片材料可以选取学生们喜欢的自己班的活动的照片,可以让学生裁剪自己的照片;或者我们可以展示一张多个头像的图片让学生为自己裁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头像作为自己QQ的头像。在《制作电子相册》中教师讲述我们抗疫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歌诵我们的抗疫英雄,有利于学生通过挖掘周边抗疫英雄的素材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的英雄情怀。
        三、融合其他学科,突破思维定势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合其他学科,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技能,突破思维定势,实现多种学科思想的相互渗透,进而提升学生信息技术修养。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他学科,巧妙地对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相互迁移,积极地将信息技术 与其他学科巧妙的进行整合,进而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节日资料整理》时我们可以融入我们我传统节日的知识,像整理“端午节”节日资料时我们可以讲一下端午节的由来,可以分享一下有关端午节的诗词,甚至可以讲一讲屈原生平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让这节信息课充满历史和文学的深邃。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的方式,不仅拓宽了知识积累,还能够在思想深处渗透出对于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于大自然神奇奥妙的探索。
        总而言之,在对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在教学中加入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素材,充分彰显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人文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