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中薇拉的形象分析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8期   作者:朱泽英
[导读] 由于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掠夺性、反动性和奴役性越益显著,封建农奴制度危机四伏。
        朱泽英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竞力学校,四川 内江,642469
        一、引言
        由于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掠夺性、反动性和奴役性越益显著,封建农奴制度危机四伏。到了十九世纪,随着俄国人民群众的日益觉醒,革命思想的蓬勃发展,俄国民族解放运动随之展开。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俄国现实主义文学随之出现。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对封建农奴制度及其残余进行了猛烈地抨击,直接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政治小说《怎么办?》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关于三角恋爱的故事。第二部分则围绕薇拉创办的采用社会主义原则的工厂展开情节。
二、抗婚出走,奔向自由
        薇拉生活的时代,启蒙思想和平民知识分子革命思想已在劳动人民中传播,薇拉受其影响,逐步形成渴求自由向往独立的坚强性格。她出身于小市民家庭,父亲和母亲老于世故,一心只想着钱。而生活在这样家庭环境里的薇拉则是一位漂亮、纯洁、质朴、善良、自尊自爱又有骨气的姑娘。母亲强迫薇拉嫁给花花公子的贵族青年米哈伊尔·伊凡内奇。而薇拉坚决反对,她清楚地知道,一旦嫁给米哈伊尔,那么她一辈子所过的生活将是庸俗的、痛苦的。米哈伊尔是贵族青年,有着贵族青年的一切恶习,平庸又无耻,她对米哈伊尔极其讨厌。
        对于薇拉来说,家就是一个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她渴望走出地下室,看看外面的“原野”,罗普霍夫的出现让她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为了让薇拉早点结束痛苦的生活,罗普霍夫放弃了他的学业,抛弃了他科学家的前程,选择立刻与薇拉假结婚。婚礼的第二天,他们在瓦西里岛第五号街的遥远的尽头找到一个好住处,获得了她向往已久的自由自由生活。
        在面对房东求婚和母亲的逼婚,薇拉表现出独立的性格和坚强的意 志,她勇敢地反抗家庭的桎梏,为了获得独立和自由而与家庭抗争,在罗甫霍夫的帮助下重获自由。房东和母亲作封建思想的代表,薇拉以她的实际行动反抗着她们的压迫,决不妥协,这就是她身上所具有的“新人”特征之一。
三、袒露心迹,追求爱情
        在薇拉的生日晚会上,她和罗普霍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两位年轻人相爱了。婚后的薇拉呼吸着清新自由的空气,罗普霍夫对她十分敬爱,生活也十分充实。但由于两人性格的差异,罗普霍夫满足不了薇拉对爱情的期待,她不爱他。所以薇拉爱上了与她兴趣相投的罗普霍夫的好朋友——吉尔沙诺夫。
        吉尔沙诺夫是医学院的学生。他热情善良,乐于帮助别人。在与薇拉的接触中,他爱上了薇拉。虽然他极力抑制他的激情,但这都是徒劳。对于薇拉来说,经常陪伴她的是吉尔沙诺夫。两人的性格也接近,所以薇拉也爱上了他。
        而薇拉发现自己经过种种努力后,依然不爱丈夫,她选择了写信告诉丈夫一切。写这封信时薇拉心里很痛苦、纠结,但她内心的感情却早已无法控制。

而罗普霍夫也理解她,为了薇拉的幸福,他选择了以假死的方式来成全薇拉和吉尔沙诺夫。当薇拉知道罗普霍夫是以假自杀的方式来成全她的幸福后,和吉尔沙诺夫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在罗普霍夫的帮助下,薇拉冲出了家庭这座“地下室”,与罗普霍夫建立了恋爱和婚姻关系,而这种关系却如同兄妹或亲密朋友一样那样纯洁。当薇拉发现自己爱的实际是吉尔沙诺夫时,虽然内心有过挣扎、痛苦,但她还是选择了坦诚地告诉罗普霍夫、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真正的爱情。
四、开办工厂,服务社会   
        薇拉是新时代的女性,她从小接受过教育,。在与罗普霍夫接触的日子里,她接受了更多先进思想的影响。婚后的薇拉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活,在第五个月她着手开办一家缝纫工厂,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她创办的缝纫工厂,在生产、消费和工资方面采用了社会主义原则。
        婚后的生活很美满,薇拉也受益颇多。薇拉的工厂最初有六七个人,她的工厂不仅工钱比一般裁缝铺的裁缝稍微高一点,而且一个月后所剩下的利润也拿给女工平分。她开办工厂的目的是要使这笔红利归裁缝所有,她觉得这是工人们自己做工赚来的。很快她的工厂就走入了正轨。薇拉把工厂管理方面的决定权全部交给女工,工厂的利润由女工平分。薇拉还会给女工们朗诵、讲故事。除了上课,他们还安排各种娱乐。几年后她又开办了一家这样的工厂,但她并未停止获取知识的脚步,她在吉尔沙诺夫的帮助下,选择学医,继续实现自己的报负。
        薇拉创办缝纫工场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要使工人摆脱被人剥削的处境,从而获得独立和幸福,为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没有剥削的生活环境。她让女工自己民主管理缝纫工厂,按照社会主义原则进行分配,实现集体的自由劳动。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接受过先进思想的影响,所以薇拉把所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她身上所赋予的“新人”的勇于牺牲、富予实干的精神。
        五、小结
        无论是薇拉,还是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他们都是时代的“新人”,信奉着合理的利己主义,身上肩负着时代的具体任务和使命。他们是贴近人民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理性、冷静,有着明确的社会理想与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进行着实际的、不妥协的反对旧制度的斗争;同时又具有坚定、勇敢的个性和勇于自我牺牲、富于实干的精神。在他们眼里,幸福就是为群众和社会的利益而奋斗。他们向往自由和民主的社会,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并且能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他们坚定信念,明确自己的目标,有着自己的理想并为实现它而不断地奋斗,就算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新人”的特点。
        《怎么办?》通过对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等一批“普通”的和“杰出”的新人形象的塑造,具体回答了俄国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对于俄国的沙皇专制度应该怎么办的重大社会问题,即像这些新人一样大胆冲破旧的封建家庭的阻挠,朝气蓬勃地勇敢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积极投身到变革社会的实践中,《怎么办?》这部小说是时代的教科书, 它像一盏思想的明灯,为处于困惑阶段的俄国及俄国人民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