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术良
成都市新津区普兴小学 四川省 成都市 611430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主宰,离开了问题辅助的数学将会失去其魅力与生命。而新课改驱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则更应该以问题为驱动,加强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内涵、认识数学规律中更好学习数学知识、逐步素在数学素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获得思维能力提升。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时,应该以问题情境创设为铺垫,将问题贯通至小学数学教育学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促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数学问题的刺激与启发下获得数学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探究能力、思辨能力的深度塑造,带着更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迫切的夙愿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开启全新认知发展旅途。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有了问题辅助的数学教学,将会彻底释放其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学生的思维培养才有方向,学习兴趣参会更加浓郁。而且,尤其对于那些求知欲、好奇心很强的学生,其在探究、解决、分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才会获得更好快乐,获得更多满足。因此,教师应该以问题情境为引领,将与具体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诸多数学问题融合至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突破一个个问题、化解一个个难题、获得一次次洗礼中更好学习数学知识,塑造综合素养,为确保认知夙愿释放而给予保证。同时,在问题情境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得到切实调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效能也会切实增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时,应该以学生实际为基础,以不同知识内容为辅助,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特性、顺应课改需要的问题情境,使问题情境更好作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更好服务于学生数学认知迁移。
一、以故事为辅助,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受到自身认知特性的影响,使得很多小学学生对故事普遍有着浓厚兴趣。而蕴含故事特质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则正好契合了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也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热情与潜能。因此,教师应该以故事性问题情境创设为辅助,将教学问题与数学故事融合起来,将学生引入更为宽泛、多元、丰富的认知视域,为确保小学数学教学效能提升而给予保证。一是借助一些趣味性故事,并将其与具体数学问题关联起来,引导学生故事性问题情境的带动下思考、探究、分析数学问题,深入理解数学的内涵与本真,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力。二是借助一些探究性故事,组织学生在探究故事情节、审视故事过程、理解故事原理的基础上理解对应数学问题的关键点与重难点,带着浓厚的兴趣与饱满的热情解决具体数学问题,实现思维的拓展与理解的升华。例如,在开展“体积与体积单位”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即时引入“乌鸦喝水”的故事,并在学生观摩视频的过程中顺势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故事思考,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这一与故事密切关联的问题驱动,使得学生的思维与理解瞬间被激活,进而在积极探究、深入思考、互动交流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石子放入瓶子后,挤占了瓶子装水的空间,随着石子的增多,瓶中的水也会被慢慢挤出瓶外。这一更为形象的故事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得原本比较抽象的“体积”、“空间”等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形象,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也会迅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郁。
二、以生活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案例、资源、素材等间接反映着一些数学规律,而已生活为载体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既紧密关联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经验,又可以使数学的生活性特质得以无限放大。
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生活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将与学生现实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生活资源引入数学课堂,并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呈现,实现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带动学生在生活性问题情境的辅助下获得认知迁移与思维拓展,增强其数学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例如,在开展“复式连加连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模拟性生活问题情境:周末,老师组织学生坐公交车去公园游玩,第一站上车6为同学,第二站上车3为同学,第三站上车9为同学,第四站上车2为同学。请问:公交车上现在共计有多少个同学?对此,学生便会积极调动其思维开展思考并进行计算,列出算式:6+3+9+2=20(个)同学。这一生活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于“复式连加”内容的理解与学习。
三、以游戏为驱动,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认知潜能
游戏是每一个小学学生的最爱,以游戏为辅助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且更利于和谐、融洽、生动教学氛围的营造。因此,教师可以以游戏为驱动,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引入数学课堂,组织学生在玩游戏、学数学中解决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为确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科学性、多元性而给予保证。例如,在开展“圆”教学中,教师可以即时引入“折彩纸”游戏,引导每一个学生分别拿出一张圆形卡纸,每对折一次,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沿着折线画一条横线,将折线标出来。多次折叠后,展开卡纸,观察不同折线的特点。此时,教师再引入问题:通过不同折线,大家可以发现“圆”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特点?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分析中获得对于“圆”的性质的深入理解。同时,在参与游戏性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得到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获得全面提升。
四、创设开放化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所能获取到的信息量丰富多样。因此,课堂教学问题也并不是单一化的,学生的思维是开放性的。这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出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及兴趣爱好,选取相应的信息寻找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方式,实现问题情境开放化。教师将学生引入思维策略以及解决方法不唯一的情境当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结论
总之,问题情境的科学、高效、多元创设,既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效能的提升,又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塑造,而且可以于无形之间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活力与魅力,促使学生在探究、分析、解决不同问题中获得认知迁移,实现夙愿释放。因此,教师在借助问题情境创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应该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就与学生现实生活与认知实际紧密关联的故事、游戏、资源等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促使学生的蕴含丰富性、探究性、趣味性、多元性问题情境的驱动下深度融入数学教学实践,更好学习数学知识,逐步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罗金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157.
[2]郭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9(50):41-42.
[3]王兴发.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9(35):71-72.
[4]李维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9(9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