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华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桥镇初级中学校 628407
摘要:近年来,初中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教学,深化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有效渗透到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渗透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观念至关重要,心理健康目标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老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目前,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完全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过程亟待完善。
1.中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现状分析
1.1学习压力大,抗挫折能力弱
中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多,学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长期的高压给学生造成了许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心理亚健康使失眠、紧张、记忆力减弱、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频繁出现。然而,初中生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找到有效缓解心理情绪的途径,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身心的发展。同时,在学习与生活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中学生一直成长于良好的家庭环境之下,过度的保护使他们失去了迎接风险和挑战的勇气,一点点的挫折、失败、逆境都可能使一些学生一蹶不振,中学生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弱。
1.2中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弱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冲动、张扬,中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有些情绪是外显的,有些情绪是内隐的,甚至学生自身都很难发现。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情绪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情绪是需要及时调整的,中学生渴望与人倾诉却又害怕别人看穿自己,不能正确的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无法正确看待悲观、失望、愤怒等不良情绪,不良的情绪如果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调整,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3人际关系影响心理健康
当前的中学生,一直以来强调个人成绩的好坏,竞争意识强,在中学时代更是缺乏集体活动的锻炼,在个性发展上容易出现极端,在人际交往中关系比较紧张,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的得失,心胸狭窄,集体意识淡薄,不愿将自己投入到积极向上的生活当中,不能很好的接纳自己,也不能宽容的接纳别人,中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凸显,却又无法得到有效的关怀和指导,这为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埋下了隐患。
2.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学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与心理健康知识教学相融合,既要让学生勤于锻炼以促进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要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纳入到体育教学的课程之中,使学生重新认识健康的意义,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心理疾病,当遇到心理亚健康的状况时知道该怎么处理。同时,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学时,要辅之心理健康咨询,畅通与学生的沟通桥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多赞扬和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由于学习和生活导致的各种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加从容的适应新环境,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
2.2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心理训练
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很好的发现学生之间的不同,从而深入分析学生内在的心理问题。不同的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身体素质、知识水平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更透露出不一样的心理问题。因此,通过体育课程中的活动、探究、合作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比如,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运动,缺乏自信,也不喜欢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老师就应该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尽量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找到自信和自我的价值,同时,多创造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有针对性的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2.3丰富活动形式,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活动是缓解心理压力和调整心理状态的有效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丰富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在交往中会有各种情感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体验也会更加丰富,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认知和自我认识。在充分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暴露自己的优点和弱点,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体育活动中释放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效预防心理疾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标准,更深层次的促进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勇.中考制度下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神州.2018(25):106
[2]高自然.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运动干预的相关性分析[J].教学实践研究.2018(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