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彪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花岩溪镇逆江坪中学 415131
摘要:新课改为初中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教学中,初中体育教师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新的教学方法为行动,积极改进和优化体育课堂教学,以全面提升初中体育的教学效果,为实现初中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铺垫。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改;提升;策略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缺乏探索精神,对提升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不够重视。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广大师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对体育课程开展的效果也更为关注。在此情形下,初中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能够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体育学习环境,让学生自愿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一、理论教学与技术教学相结合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注重技术动作的教学,而忽视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其实这是对体育教学的片面认识。体育教学既包括体育技术动作教学,也包括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的教学,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要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体育健康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既学到又用的技术动作,又学到科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体育文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中,我将室外教学和室内教学合理分配,穿插着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获得体育健康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掌握有效的体育技术动作。如,在室内课上,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讲解体育课上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为什么这样规定的原因,从体育健康方面让学生明白规定的科学依据,加深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了解。此外,在进行体育项目教学时,我也会提前安排一堂室内课,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讲解该体育项目的具体方式、比赛规则、评判标准以及运动中的注意事项等等,让学生从大的方面对体育项目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室外体育动作学习,真正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动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初中阶段的课程相对而言比较紧张,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比较大。在此情形下,许多学生选择舍弃体育锻炼的时间来学习文化课,导致体育课程名存实亡。归根究底是因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而清晰的认知,没有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意识。放弃体育锻炼而过分偏重文化课学习,无疑是以牺牲身体的健康为代价的,是错误的做法。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游戏、竞赛等有趣的教学活动,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体育锻炼意识。
例如,在学习球类运动时,我就在教给了学生基本的操作方法后,组织学生之间通过比赛的方式来进行体育锻炼,而我则在学生运动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和指导,逐渐帮助学生纠正动作上的错误。在进行耐力训练时,许多学生十分反感跑步,这时,我就加入了跳绳比赛的环节,让学生在有趣的跳绳训练中锻炼耐力,从而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就提高了,自然就更愿意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三、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初中生正处于半成熟、半青涩的青春期,教师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好,则更愿意投入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该课程。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生活中及时询问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体状况,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在学习上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课堂活动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师生逐渐的互相了解和互相信任,促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例如,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时期,许多学生由于一些生理原因而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时常找借口逃避体育课。这时,我就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用一些委婉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体育运动在塑造完美体型方面的突出作用,对症下药,帮助学生逐渐产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在课堂活动中,我积极走到学生中间来,与男生一起打球,与女生一起跳绳,跟全班学生产生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成功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取得了学生的信任。
总而言之,体育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升初中生的体育素养,提高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初中体育教师不能再墨守成规,一味地按照经验主义来进行教学活动,而应该积极用新理念和新方法来优化体育教学,让体育课程重新受到初中生的欢迎,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最终实现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淑真.新课标下教师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36).
[2]封尊榴,封尊玄.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教研,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