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娉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中学,广东 惠州 516127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观察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深度掌握生物知识。因此,本文针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分析,并从中提出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引言
初中生物开展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将抽象化的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知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初中生物教学中仍然缺失完整的实验教学流程,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积极探索提升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切实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实验教学环节
当前多数初中生物教师并未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学也缺乏足够认识,受应试教育影响颇深,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只能将复杂的生物知识进行简化,或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弥补实验教学的缺失,让学生在脑海中构成整个实验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失去了实践操作的机会,而是在反复观看录像后由教师进行实验示范,然后为学生讲述实验的理论原因,从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也无法发挥生物实验教学的应有效果。
(二)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部分初中学校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时,虽然已经为学生配备足够的实验设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形式化问题,一些教师会在进行实验教学前为学生普及如何操作实验器械、每个实验步骤、器材的作用等等,还会让学生观察教师所示范的操作流程,学生根据教师实验流程进行模仿实验,然后与书本答案进行前后对比。在此情况下,教师并未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合理安排实验流程,也没有充足时间来观察学生实验过程,只能在结束实验教学后向学生进行抽查提问来分析学生是否明白实验含义,与素质教育所提出的教学理念相违背,从而导致教学实效性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需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有效落实素质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科素养。
以往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思考能力,并未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而是根据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想要提升生物实验教学实效性,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有关“动物的行为”知识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结伴观察爬行动物、游泳动物、飞行动物中的泥鳅、鹦鹉、壁虎的觅食形态、游泳方式、爬行姿态等等,通过笔记完成观察记录。当学生观察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竞赛形式检验学生观察成果,实现灵活化、趣味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自主观察能力、学习能力,构建学生生物学科研究意识,从而达到良好的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二)将实验教学衔接学生生活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可以发现,其中很多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项具有实验性、观察性和操作性的学科,教师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中,首先需要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能力,构建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够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思想。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关于“生物发育和生物生殖的”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阶段自行养殖“蚕”,鼓励学生通过阶段性观察来发现生物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特征,从而拓宽学生学习路径,让生物实验教学更具生命力、趣味性。教师通过这种实验教学方法,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对生命的诞生更加重视,为其构建良好的生物学科素养。
(三)简化生物实验教学操作流程
想要有效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差异,在教学内容选择中结合学生学习需求,为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氛围,从中突出重点教学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有关“环境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影响”知识时,可以安排学生在实验教室养殖“蒜苗”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来分析“蒜苗”处于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生存环境下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蒜苗”在不同生长时期内放置于阴暗、朝阳等区域内,并将蒜苗的生长情况、适应情况进行记录,减少因实验环境限制所导致的实验环节缺失问题,既可满足学生实验操作需求,还可以有效简化实验操作流程,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和变化,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实验教学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中包含着许多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物,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兴趣,为其设计丰富的实验教学环节,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促使学生了解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佳宁.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问题及措施[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240.
[2]张昆. 注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J]. 现代交际,2016(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