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7期   作者:狄文芳
[导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行业发展迅速,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构成
        狄文芳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峰二中 山西 运城  0432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行业发展迅速,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构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许多学生缺乏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就掌握学习技巧、联系实际生活、灵活教学方式、进行拓展延伸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
        引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文言文考查越来越倾向于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考查大多选取难易度和文字量适中的课外材料,侧重于考查学生课内文言文知识向课外迁移的能力,体现了文言文学习既要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又要注意由课外到课内贯通的辩证思想。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文言文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
        1掌握学习技巧,降低学习难度
        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技巧的掌握。相较于一般文章,文言文语言拗口,与现在字词的含义略有区别,语义比较晦涩,学生在学习时难度比较高,这也是学生缺乏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技巧,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首先要了解文章含义,尤其是遇到需要背诵的文言文时,应该了解文言文中每一句的含义。在解读文言文含义时,学生一般会直接查阅教辅,通过教辅对比了解文章的含义。这种方法导致学生只能掌握文章大意,难以掌握细节描写。因此在解读文言文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释自主理解。像《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学生就可以先根据注释了解“鸿儒”和“白丁”的含义,然后解读整个句子,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在学生了解文章含义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一般文章的方式整理文章内容。像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会发现文言文与一般文章没有太大的区别。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整理文章中的虚词、实词等等。教师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2优化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学模式
        为了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对比阅读能力,教师要注重在不断的反思中优化教学设计,注重课内外文言文的对比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选择合适的对比阅读文章进行教学,对比学习的文章要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联系,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对比阅读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还要注重丰富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学模式,不能长期拘泥于同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文言文知识大赛、文言知识分享会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一些常用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定期的总结,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梳理,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一个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将本学期学过的基本的文言知识进行一个梳理,组织学生复习学过的文言文,分别整理出“通假字集锦”“古今异义词总结”“词类活用总结”“虚词及其用法举例”“常考特殊句式总结”,让学生自由结组进行合作整理,所有小组整理结束后可以进行组间的分享,互相补充订正。最后由教师呈现最终的总结成果,让学生将本组的整理结果进行对比,进行相应的修订与补充,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最终收获完整的文言文知识总结,方便学生之后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本身对相关的文言知识进行了整体的巩固与复习,还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总结,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文言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展示图画,营造具体形象的阅读情境
        图画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辅助工具,也是营造具体形象的阅读情境的重要助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种图画是实物的异化,因为许多现实物品或现实情境没有条件完全搬到课堂上,那怎么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知呢?各种图片、投影片、粉笔画等就派上了用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搜寻与文言文相关的图画,将艰涩的文字描述以图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具体认知并留存在大脑中,在图画构建的阅读情境中把握课文。以《核舟记》为例,同学们对用核桃雕刻小船的技艺表示钦佩,也能从课文中找到对于核舟的具体描述,但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很多学生难以形成具体认知,为此我给同学们展示了一幅现代人模仿雕刻的核舟记图片,先是整体观察并用实物比对测量,让大家明白“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大概尺寸,然后放大图片,大家一边对照课文一边观察图片,哪里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哪里是“石青糁之”,接下来又用两幅图画细致地展现了船头苏东坡三人的神态表现和船尾两个舟子的情态,这样就变抽象为具体、变艰涩为形象,利用图片搭建起文言文与学生认知之间的桥梁,在具体形象的阅读情境中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也将“文言文挺有趣”的印象留在学生心中。
        4比对阅读
        比对,指比较和对照,既包括向量关系上宏观与微观的比较,也包括时间关系上横向和纵向的比照。所谓比对阅读策略,指阅读主体在群文阅读中将同质型文本通过比较、对照,区分其异同,探究群文之间异同的成因,从而建构起对文本意蕴更丰富、更深刻的认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不同作家由于时代、思想、观念等的差异,写出来的作品尽管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似,但往往会在选材、立意、情感等方面有许多不同。比如,同样是写长勺之战,《左传》用314个字详细写了战前的准备、战中的对峙和战后的论述,突出了曹刿的“远谋”,而《春秋》写长勺之战则只用了“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军于长勺”区区13个字。两相一比对,就能看出两种史家笔法的不同:《左传》文字优美,既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的历史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特点;《春秋》则更注重忠实客观地记录历史事件。再以蒲松龄的《狼》三则为例,将其与同是《聊斋志异》中的《义鼠》组合成群文进行比对阅读,先求同,再求异,后归因,便可深入了解作者笔下动物面具下的人间百态,进而通过群文阅读由一篇到多篇,逐渐廓清作者创作的真实目的。同样的写作对象,言语建构的方式不同,其所传递的情感和意旨往往也有区别,文言文教学运用群文比对阅读策略,既可积累语言,发展认知,亦可开阔视野,提升思维。
        结语
        由于文言文用语简洁、用法多变、用典较多且距离现今时间较长,很多学生有读不懂、理不清之感。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笔者感觉到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更多的期待,他们更有兴趣学,更愿意学,更努力学了,同时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践证明,创设贴合的阅读情境可以缩短古人与初中生的心灵距离,可以拓宽文言文教学空间,在情景交融中寓教于乐、高效学习,因而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和学情,将古代文化与先进科技、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种种手段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学生爱上文言文、爱上中国传统文化,以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06).
        [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06).
        [3]潘庆玉.群文阅读:由链接而群聚,因秘响而旁通[J].语文建设,2018(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