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六中学,153000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快速进步,教师的心理健康成为现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目前,教育界对于教师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素养和培养模式方面,对教师个人潜能的实现和自身的积极品质关注较少。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期促进初中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和教师个人潜能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主体,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投身进新课程改革中,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认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1影响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外界因素
1.1教师的各项负担过重
经调查研究发现,初中教师教学任务重,在校时间长,农村教师平均每周课节在16-20节,而县城教师平均仅为每周12-16节,相应的作业量大,大部分初中学校50岁以上教师任然在教学第一线;部分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随意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住宿制学校尤为突出,各级各类无休止的培训,占用教师假期时间过多。
1.2性别比例失调,职业认可度低
有调查研究显示,从事这个职业的女性偏多,这不利于解决男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学生处于学龄期到青春期的过渡阶段,对于两性关系非常敏感。男学生可能不会对女教师敞开心扉,疏导工作难以正常进行,同时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应试教育导致社会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认可度相较于其他主科教师偏低,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因缺乏目标而失去动力,不利于其队伍的发展。
1.3初中阶段学生的评价体系
小学教育以评价方式整体升学,高考录取率又高,而初中仍然以考试升学作为评价的主要方式,大家都认为它是最为公平的教育,几乎不掺杂任何人情因素,所以产生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初中教育模式基本没有改变,有些地方尤为突出。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任然是以分数和升学人数来衡量一个教师的优劣,往往这些就是评优选贤、职称评定、绩效发放的依据,有些教师很难达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要求。因此,初中教师在校必须面对分数评价和升学指标的双重压力,以分数为主的考查模式又使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唯分数论又激化师生乃至家校矛盾,面对这样的情况,初中教师更易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初中教师心理健康对策研究
2.1明确教师职责,保持乐观心态
尊师重教是政府对待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一贯立场和态度,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一部分。
既然如此,教师何不满怀自豪地收获来自精神上的殊荣?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滴滴真情浇灌莘莘学子的心灵,默默地奉献自己血与热,用桃李芬芳回报教师的崇高,让一个高洁的魂灵在一片僻静的土壤上安放。关注精神上的幸福,能够让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进行密切贴合。在教育事业之中,能够合理地融入个人幸福。这样,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才会拥有相应的乐趣和幸福。个人幸福与教师事业统一起来,通过良好乐观的态度面对教育工作。工作开展之中则应该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工作拥有广阔的胸襟,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教师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中找到乐趣,也能够体验到教学的良好状态。
2.2建立心理督导体系
应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关注。据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近五成接受检测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工作太累”。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接收太多的负面情绪,自己很难进行调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样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学生的想法,容易造成误会,甚至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无法挽回的伤害,严重影响教学活动。心理督导是一种长时间对心理咨询师进行的专业化指导,有利于推动咨询师内心世界的丰富,促进咨询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国外的督导体系已经很完善,而我国还比较落后。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对学生、家长的心理问题与困惑进行疏导,他们常常会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而产生职业倦怠,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具有显著经验性的特点,在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只会采取单一的技术与方法。适当地接受督导,在互动中交流方法,会推动其工作能力的提升。学校要有计划地针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状态制定相应的督导体系,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团体辅导活动,注重队伍的文化建设,促使其健康发展。
2.3提升管理理念,改革考评机制
面对教师考评工作,则应该以合理公平的机制为基础,这会全面的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面对教师工作考察的时候,以多个角度出发形成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比如,能够形成人本化、民主化的管理目标,让教师的多项权利得到保障。另外,以教师的实际需求为根本点,让教师拥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学校给予教师自由研讨和学习的空间,让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价值,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对教师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能够以和谐校园和良好教师成长氛围为基础,让教师能够参与到教书育人工作中,享受到乐趣和幸福。教师在满足自身成长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不断解决忧虑,安心工作,防止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教师而言,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健康,还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要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扮演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必须要明确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加强对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原因的全面分析,关注教师成长需求,增强教师认知倾向,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师心理保健意识,真正意义上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么娜,李剑.浅谈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途径.中国人才,2019(12).
[2]熊志勇,谢枭鹏.从“职业枯竭”谈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冶金教育,2020(4).
[3]李炳南.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其自我成长.当代教学,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