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会说话”的家长——谈家长如何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7期   作者:庞建立
[导读] 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孩子一起努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家长
        庞建立
        山东省菏泽市实验中学   274000
        摘要: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孩子一起努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家长、老师共同配合、付出心力的结果。教育孩子不是学校和老师一方面的责任,不要把“家校共育”变成了“学校独育”。家长的助力可以给老师带来极大的信心和驱动力,如果双方能够彼此融洽沟通,通力合作,一定能够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帮助孩子走向辉煌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家校共育 沟通交流 尊师重教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把目光聚焦到孩子的教育之上。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它更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默契配合。但是现实中一些家长不愿意和老师进行沟通,见到老师也不知道说什么。
一、家长为什么不能与老师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
沟通的障碍来自于矛盾,来自于缺乏信任、缺乏理解。具体来说有这些原因。
首先,是家长对老师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矛盾。整个社会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了孩子上学,上好学校想尽办法,花高价、买学区房甚至其他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家长想要的成绩时,部分家长就会对学校或者老师的教育有看法、有意见,甚至有怨恨。当心中存在不满时就很难做到心平气和微笑从容的去和老师谈孩子的情况。
第二,部分家长对教师这一行业的认知和定位存在偏差,影响交流沟通。
现在社会上对于老师有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观点把老师抬举的很高很高,认为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几乎无所不能,简直就是完美的化身。
另一种观点认为,当今时代的老师和以前相比已经完全变质,师德败坏。这种风气严重影响了家校关系,影响家长和老师的交流。
其实,老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如果家长不能对老师有个客观的定位就不会和老师进行平等、友好的交流。
第三,有些家长对教育孩子的责任主体定位不准确。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孩子一起努力,但是有些家长感觉孩子交到学校了,就应该由老师负责,自己用不着为孩子在学校的事操心。也有家长这样说:老师,我没文化,教不了他,孩子交给你了我们放心,以后孩子不好好学习,你该打打,该骂骂,我们决不拦着。这种观点看似是非常支持老师的工作,其实是推卸责任。教育孩子不是学校和老师一方面的责任,不要把“家校共育”变成了“学校独育”。这样的家长一般不会找老师主动交流,老师想让家长到校谈谈经常都是找各种理由推脱,好像什么事都比教育孩子重要。
二、家长与老师不能有效沟通会造成哪些不良影响?
首先,家长不能和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影响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全面认识。
很多孩子在家和学校表现出不同的性格。有些孩子在家内向、沉默寡言,而在校活泼、好动。有些孩子在校团结同学,尊敬师长,遵纪守礼,但是在家对父母充满叛逆,父母指东他向西。家长和老师没有交流,我们看到的孩子只能是孩子的一方面,而片面的认识会让我们的教育方法存在缺陷和误区。
第二,不能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无法及时了解孩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家长总是拿以往的眼光去审视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自己比谁都了解。但是殊不知孩子已经不是原来的孩子。


三、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技巧与方法。
首先,“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尊重老师首先要尊重教师的职业和人格。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能把社会上负面的评价强加给老师,更不能做助长社会不良之风的事情。
        尊重老师,对老师的态度要诚恳。尊重老师不能以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对老师指手画脚。当然,也无需唯唯诺诺,阿谀奉承。尊重只需和老师保持一个平等的姿态,像朋友一样平等对话。
         尊重老师更要尊重老师的劳动、付出,认可老师的水平和能力。有的家长觉得老师的工作很轻松,教育孩子是其本职工作,没有必要心存感激。确实,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育和管理孩子是老师应该做的,但是老师的服务的对象是我们的孩子,老师为我们的孩子付出了汗水,使我们的孩子受益,老师不需要过多的赞扬,但是起码的尊重是应该有的。
第二,“理解”是沟通的基础。
老师和家长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站的角度不一样,对待一些问题上看法就会有分歧。对老师来说,一个孩子是班级的几十分之一,是学校的几百分之一、几千分之一,但是对于家长来时,他却是家庭的唯一,家庭的全部!家长希望他能进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坐最好的位置,配置最好的老师,有最好的同桌。
第三,必要的“技巧”是沟通的重要保障。
和老师沟通交流上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次数上要“疏密有度”,另一个是在时间上“长话短说”。
所谓“疏密有度”,就是说找老师交谈的次数上既不能“过勤”,又不能长期与老师没有沟通。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上百名家长,事无巨细、隔三差五的咨询老师,势必会影响老师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相反,如果长时间不和老师沟通又不能了解孩子的情况和问题,给人一种对孩子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感觉。
“长话短说”就更容易理解了。有的家长比较健谈,和老师交流时滔滔不绝,老师有时都插不上话,一说动辄一两个小时,但是要反映的问题可能就是孩子的一种情况。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还是很忙的,时间很宝贵,所以尽量长话短说,用最短的时间,发挥最大的价值。
内容上要避免说话“假、大、空”。在和家长交流时经常看到或者听到这样的话:“老师,我们家孩子不知道学习怎么办?”,“老师,怎么样能把孩子成绩提上去?”,看似问题也都很正常,实际上问题太大、太空,让老师很难回答,因为这样的问题不是简单几句话能够说清楚的。我们可以拿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来和老师交流。比如说:“老师,我孩子最近在家里学习时总爱拖拉,不知道你是否发现孩子在学校有这样的现象呢?”“老师,我最近发现孩子的精神状态不太好,他上课的时候有没有犯困、睡觉的现象?麻烦老师给关注一下”。这样的话很有针对性,让老师能够抓住重点来帮助家长。
        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家长、老师共同配合、付出心力的结果。家长的助力可以给老师带来极大的信心和驱动力。如果双方能够彼此融洽沟通,通力合作,一定能够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帮助孩子走向辉煌美好的未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