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娟
北京市通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101100
【摘要】
“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语),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当前音乐教改的课题之一。新课标中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人在教学中也认识到器乐教学可以在增强学生的美感、乐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接近音乐、理解音乐,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兴趣爱好; 全体学生; 知识技能; 享受美感
【正文】
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技巧表现等手段来引导学生感知、想象音乐,使学生在器乐演奏中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音乐。这就要求教师要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用自身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处于愉悦状态,让学生乐于主动接受相对辛苦的器乐演奏练习。如在学习扬琴时,教师先拿出扬琴键子,弹奏一曲学生熟悉的优美歌曲,如《雪绒花》,学生肯定会热情高涨,情不自禁跟着唱起来,然后教师及时引导,简介扬琴结构,并鼓励学生,学扬琴并不难,只要自己想学,就一定能学好.这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弹奏起来。
二、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实质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也就是说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是其根本宗旨。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应积极引导他参与音乐活动、接受音乐教育。在学习扬琴入门时教师应充分关注“差生”的学习情况,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得到一次小小的机会也会激发他们巨大的潜能。如教师在练习的曲目上应该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不同层次学生练习不同难度的歌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以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
新课程标准着眼全体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降低音乐知识难度,突出体现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功能,有利于学生在音乐上的发展。在有效的竖笛教学过程中,知识被隐含到了各个环节的游戏中,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畏难情绪,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如扬琴中的十六分音符练习,可以形象地变为“马儿跑”的游戏,让学生在× × × × × ×的马蹄声中由慢而快的掌握节奏技巧,又如在气息练习中,找出班里演奏“轮音”的同学,授予“快手王”的称号。这一个阶段里,可以每节课安排几分钟让其他同学来挑战。也可以由教师或一个学生当指挥,其他孩子用手腕带动手指来练习演奏“轮音”,握拳表示停止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演奏“轮音”水平会越来越好。因此,扬琴教学中通过设计大量的感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找知识,自己充实知识,把知识量扩大。久而久之,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音乐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演奏技巧。
四、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也是体验的艺术。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参与和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尽量要少,而且不要总是试图诠释音乐。创设审美情境,渲染艺术氛围,引导和诱发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体验,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例如,儿歌《小星星》 1=C? 2/4
1 1| 5 5|6 6|5-|4 4|3 3|2 2|1-|……
选用简单的儿歌能让学生在熟悉的音乐中更快地去记忆六个音的位置。在学生掌握这曲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做《小星星》的变奏,再次启发和吸引学生,这就更大地激发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变奏1: 1=C? 3/4
1- 1| 5- 5|6- 6|5--|4 -4|3 -3|2- 2|1--|……
变奏2? 1=C?? 2/4
1.1| 5.?5|6.?6|5-|4 .4|3.?3|2.?2|1-|……
?
《小星星》的变奏让学生体验了四二拍和四三拍的区别,情绪上活泼、抒情和热烈的对比。当他们发现现在吹的曲子比上节课的好,这一遍比前一遍更具魅力,他们便会感受到创造的欢乐,获得美的享受,甚至产生“震惊”或者“顿悟”,突然认识到自己在音乐上确实有了进步,发现自己确实已深深地喜爱上了音乐,同音乐分不开了。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必须紧紧把握情感体验这条内线,通过音乐本身释放出来的要素,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情感内涵的精神境界。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的本质属性是塑造动态的时间艺术;是听觉审美艺术;又是表演性的音乐艺术;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爆发火花最富情感的艺术。从广义上说,演奏技术与艺术本质上是相通的。也就是说,技术越是纯熟,动作越是自如,手法越是完善,也就越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因此不能纯技术的看待技术,应当把基本功作为技术与艺术统一的“技术”去训练。在扬琴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能力和理解力,培养表现意欲和演奏技能,都是为了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使扬琴演奏的音乐再创造,具有强烈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完整地表达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要求,从而使听众得到美的享受。
我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我的学生在演奏乐曲时,没有一个是面无表情,没有动作,没有表现力的。因为在学习新曲子之前,我都会把这首乐曲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它的情感,风格先讲解给学生听。我告诉他们,我们演奏出来的不仅仅是1,2,3,4,5,一些简单的音符,而是音乐,是赋予情感的音乐,并且你的演奏是要打动自己,感染别人的。即使是一些小的练习曲和小儿歌,也要把欢快的气氛表现出来,包括你的面部表情,你的动作,都可以让人感觉到。虽然我的学生平均年龄偏小,四至六岁的占多数,在音乐风格,音乐情感的理解方面还不是非常的透彻,但是从基本的,简单的动作做起,他们还是很善于表现自己的。我感觉越是小的孩子,在弹琴时脸上挂着些笑容,再加上他们比较稚嫩的动作,越是显得可爱,吸引人。所以我非常爱我的学生,爱这些可爱的孩子。
别看小小的乐器貌不惊人,可是在我们音乐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还真不小,它使孩子们从“被动”走向“主动”,自觉拿起这陌生的学具,也使每个孩子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天地,有了尽情表现自己的舞台,让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孩子综合能力及人品素质等其它方面的培养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小乐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大大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默契。
本人对校外扬琴教学活动中进行了趣味性地肤浅探索,还十分幼稚。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同仁一道,不断加大研究力度,加强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教学技能,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