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道德课堂,提高道德课堂实效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7期   作者:张先艳 1 刘晓航2
[导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热爱生活,
        张先艳 1  刘晓航2
        临沂第九实验小学 山东 临沂  276000
        临沂市河东区凤凰岭街道中心小学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热爱生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综合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遵循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原则。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照本宣科,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大打折扣,由于这门功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有效形式,促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活品德课堂,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达到品生教学的目的,提高品德课堂实效。
    【关键词】
         内容  手段? 实效? 环境
    【正文】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游戏或主题活动为载体,精选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游戏、卡通图片、生活照片等多种载体,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学习世界。但是现在的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学,很多背弃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大部分只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造成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兴趣不高,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在其中融入了品德课中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教育,也融入了社会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课生活的教育。《道德与法治》执教教师须珍视多彩丰富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让儿童处于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中,从生活立足,回归生活,探索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让学生轻松自主的学习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基础。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亦是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会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师生充分拓展思路的内容,比如教材中大量省略号的使用,以及“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等等的提示语言;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用书中也设计了大量供教师选择的开放性活动。

这些都为教师积极开展具有拓展性、开创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保证了教师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不同的个体在适宜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开放、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出来。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PPT、视频教学等,都能让学生从感觉到知觉有深刻的反应。如果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教学情境,使内容更加具体形象,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爷爷奶奶你们好》中,通过学生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生活举例等形式来感受和体验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关爱。然后让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当中爷爷奶奶对我们的关爱?那我们要如何关爱我们的爷爷奶奶?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道德与法治》不再枯燥,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内容,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
        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日常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
        《道德与法治》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家乡生活、学校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校、当地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大家都是好朋友》一课时,老师以“学生自己介绍好朋友”为切入点,通过与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来体会友情的珍贵,让学生对伙伴、朋友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而又真实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要想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艺术手段,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使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实践性达到有机结合。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喜欢的、真实的、有趣的课程,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