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1 曹华2 杨玲2
1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兰州,730000;2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基于童年创伤视角,探讨儿童期的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同时检验手机成瘾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PANS)、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Aitken拖延问卷(API)对3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之间存在呈正相关(r=0.39,p<0.01),同时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r=0.44,p<0.01);(2)手机成瘾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拖延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拖延行为,也可以通过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拖延行为。
关键词 大学生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 拖延行为 手机成瘾 中介作用
1 问题提出
拖延行为是指个体在面临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时,不能立刻投入并按时完成,有意地从事与之无关的其它行为活动并推迟从事任务的现象。近期研究者们将目光转向了拖延行为与儿童早期经历。有研究指出:家庭态度是拖延的成因之一,研究发现:采用惩拒绝否认等不良教养方式的家庭更可能出现高拖延的孩子,采用情感温暖及理解教养方式的家庭则能出现低拖延的孩子。如果缺乏关爱及理解,而父母又习惯于严厉惩罚,甚至拒绝否认孩子,则孩子更倾向于出现拖延行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状越来越严重,大学生长期沉溺于智能手机不仅会导致个人耽误很多正常事物,也会对个人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很多大学生的拖延行为都是因为花费了太多时间在玩手机上。儿童期早期经验会影响手机成瘾,而手机成瘾行为导致了拖延行为。儿童早期经历创伤经历对手机成瘾具有预测作用,手机成瘾行为对大学生拖延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然而,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拖延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手机成瘾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机制并未得到证实。因此,本研究基于儿童期早期创伤经历视角,探讨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同时检验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以期帮助大学生从早期心理经历去认识拖延行为,让大学生意识到手机成瘾行为的危害,从而进一步改善拖延行为,更好的进行学习与工作。
2 讨论
2.1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手机成瘾、大学生拖延行为的相关分析
相关性研究发现,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杨玲,曹华,马雪等,2017),即大学生在儿童期受到的心理虐待与忽视的程度越高,形成手机成瘾概率越大。童年早期家长对儿童缺乏情感关注,经常忽视儿童的情感需要,或者经常用责骂和过分干涉孩子自由的方式来教育儿童,会对儿童的身心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儿童的可能会隐藏自身的真实感受,来避免家长的责骂或干涉自身自由,家长的情感忽视可能使儿童无法自由的与家长进行情绪交流和情绪表达,长期以来,个体可能会防御和拒绝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而会更多的选择关注于虚拟世界,最终导致手机成瘾。因此,在矫正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早期经历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由最早经历深挖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因素,从而更好的进行不良行为矫正。
研究也发现,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呈正相关,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谢玲平,邹维兴,2018)。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认为得到了解放,思想上对于学习等放松要求;且进入高校自己安排生活,父母的管控或监督减少;自由宽松的环境和课程均给与大学生大量的空闲时间,当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和规划时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在手机上。当个体沉迷于手机体验其所带来的即时刺激时,大部分的时间已经被消耗,而本该完成的任务或者目标则因此而拖延,长此以往则导致更严重的拖延行为。
2.2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大学生拖延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也与前人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童年早期经历心理虐待与忽视的个体,在之后事物处理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学者们认为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能显著预测各类成瘾行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及成年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方面面造成不良的影响。Steel和Piers (2007)提出,拥有更多童年创伤经历的儿童会形成一种对自我内心的否定,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使得个体遇到一些需要花费自己精力的事情时,便产生了拖延行为。儿童期遭受创伤经历的个体,自卑情结会更严重,做事时会有更多的犹豫,长期的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事情被耽误或者拖延。
此外,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拖延行为得分处于中等程度,这与研究假设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过以往有针对大学新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新生的拖延总分的平均分为52.132(徐涛,毛志雄,2016)。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大学生拖延行为严重,但是本研究大学生拖延行为得分在50分左右。同时整理相关文献之后发现,大学生拖延行为均分位于49-63。关于这一结果,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3 手机成瘾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大学生拖延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手机成瘾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与拖延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即经历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个体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手机成瘾又导致拖延行为。儿童时期的心理虐待与忽视会导致个体不愿意与人交流,内心比较敏感,而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得个体可以相对自由的吐露自己的心声。通过手机聊天、游戏等活动让个体感受到安全与放松,于是乐意花更多时间在手机上,最终导致手机成瘾的产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学习、工作的时间则减少。有了作业或者任务时若仍沉迷手机,学习工作等便一拖再拖,直到最后期限胡乱应付,久而久之便养成严重的拖延行为,误人误己。总之,童年早期的经历对个体发展具有或长或短的影响,如果早期受到不良的经历且无正确的引导,这样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等不良行为,而手机成瘾又会直接导致更多的拖延行为产生。
2.4 启示与不足
本研究对现今大学生问题行为矫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个体在进行干预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大学生拖延问题不仅只是当前的因素影响,同时也要关注个体早期创伤经历,此外关注手机成瘾问题的监督。拖延行为的改善不只是个别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而是一个需要整体协调的过程,只有多方位的考察才能更好的改善拖延行为,促进大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由于各因素影响导致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早期创伤经历对于个体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研究只采用问卷调查了当下大学生的童年创伤经历的影响,若是有条件可以纵向追踪早期创伤经历对个体的影响,从而探寻这些经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节点;其次,本研究发现众多研究中拖延行为均分在中等水平,大部分研究均认为大学生拖延行为很严重,按理说这个数值应该很高,但是每次的研究数值基本在50左右,这个原因到底是什么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3 结论
(1)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之间呈正相关,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
(2)手机成瘾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和拖延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拖延行为,也可以通过手机成瘾间接影响大学生拖延行为。
参考文献:
1 楚翘,肖蓉,林倩. (2010). 大学生拖延行为状况与特点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8(8),970-972.
2 庞维国. (2010). 大学生学习拖延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33(1),147-150.
3 林琳,白新文. (2014).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2(5),855-859.
本文系2019年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资助项目《时间知觉的反馈机制及其训练效果》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