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氤氲,神韵丰赡——中国水墨动画艺术形式及文化内涵探微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7期   作者:张晨
[导读] 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是对中国水墨动画形象塑
        张晨
        广东省鹤山市鹤华中学  广东  江门  529700

        摘要: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是对中国水墨动画形象塑造艺术的最好诠释。凭着滴水穿石的功夫所创造出来的水墨动画片,将古老的东方水墨艺术运用于动画创作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本文旨在通过对几个著名水墨动画作品的解析,探寻中国水墨动画所体现的艺术美及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
        关键词:水墨动画;文化内涵;天人合一

        一、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一)水墨动画体现着对美的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动画是把人物和图景等分段描绘在特定的材质上,由摄像机按照一定速度连续拍摄,从而形成连续效果的特殊影片。它是现代卡通中唯一借助光电媒介运用到绘画的艺术形式。
        动画与传统绘画关系密切,动画中体现了传统绘画的精髓。传统绘画比较注重气韵,作为动画中一种的水墨动画,比动画更注重气韵意趣的表现。动画的形象一般有轮廓线,水墨动画却没有。水墨动画是让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形成一种浑然天成艺术美。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影片一开始就气韵灵动,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一个个跳跃的“小墨点”摆动着,浓墨点头,淡墨画尾,柔软有趣。愉快时频频摆动,难过时缓缓游动,拟人的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小蝌蚪的情绪变化。另有两只毛茸茸的小鸡,摆弄着稚嫩的翅膀,摇头晃脑,煞是可爱;“虾公公”神韵天成,淡墨描绘的身体产生出极强的透明感;三只小金鱼胖嘟嘟,圆乎乎,舞动着尾巴游弋嬉戏……这部影片很好地把具有中国风味的水墨画与动画拍摄手法完美结合,创作出水墨形体的鲜明质感。使深浅、浓淡的墨色和图像在运动中达到均衡统一并且兼有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水墨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计白当黑”,尤其在表现水的时候通常用“留白”来表示。但“留白”不是“空白”,而是“以少胜多”,无画处亦成妙境,这也是中国写意花鸟所追求的简约美在水墨动画中体现。
        (二)水墨动画片具有中国文人写意的形式美
        《牧笛》是我国水墨动画片中的一部精品,片中极富中国南方风情的旋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编导人员不仅准确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且将如梦如幻的氛围与片中独特的中国水墨画这一艺术形式相搭配,手法精湛。影片讲述了一个牧童在梦境中的奇幻经历。《牧笛》的碧水青山、田园牧歌让人沉醉,二十多年后的《山水情》则以真心厚意、玄妙哲理动人。落寞的文士怀抱古琴,满身风尘,病倒在江畔,为善良的渔家少女所救。文士听闻少女笛声,感其良才美质,遂将琴艺教授。少女聪颖好学,寒来暑往,勤学不缀;文士悉心教导,慰然欣悦。师徒对坐山水,钓鱼弹琴,禽鸟应和,悠然若仙。来年,少女琴艺学成,文士决定离开,少女摇船引路,送至山巅。离别在即。少女依依不舍,潸然泪下,文士将琴送予弟子,飘然而去。少女倾临山巅,注视着山水掩映间飘渺的身影,抚琴而坐,弹歌相送。白帆渐渐消逝于水天之际,少女默默伫立,抱琴远目。《山水情》被公认为水墨动画至今无人超越的典范,文士的气质,悠远清淡的画面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同层次的墨色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浓墨厚重深沉,给人以热烈奔放的情绪,淡墨空灵清透,给人以恬静安适的感觉。水墨动画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用浓淡不同的墨色来表达人物情绪变化。

文士出场就以薄而透的淡墨为背景,意境空灵飘逸,表现了文士高尚纯洁的人格品质;少女目送师傅远去则运用了大片的浓墨表现少女内心强烈的悲伤情绪。除了墨,水墨动画中水的大量使用也是水墨动画的一大特色。
        (三)水墨动画片在传情达意方面表现出“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这两个影片中的人物没有配音,看似一个缺憾但却是完美的缺憾,如同维纳斯的断臂一样,加上去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深情,在那溅起的水花,飘扬的枝叶,遨游的飞鸟和勾起的嘴角中早已展现得淋漓尽致。至深至浅的情绪,都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暧暧此情共,脉脉不言中,足够了。
        二、人文精神,含蕴深厚
        (一) 深蕴儒家“礼乐”精神
        《山水情》以古琴为线索,讲述文士遇少女、授艺、赠琴的故事,蕴含儒家的“礼乐”精神。在这部水墨动画片中始终贯穿着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儒家的“忠信”和“建功立业”的高贵品质在文士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遭遇了严重的政治挫折后却依然继续他的征程,纵然身逢乱世,世外桃源般的安逸生活也没有留住他,可见儒家“忠信君主,建功立业”的信念之深。儒家认为音乐除了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外,还可以感动人的善心。水墨动画依靠音乐的节奏起伏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变化,如少女开场欢快的柳笛声出场,给人以天真无邪、纯朴可爱的印象。一年后送别师傅,一曲起伏跌宕的古琴曲,不仅让人为少女的琴艺所吸引,更被他们师徒之间深厚的感情深深打动。可爱青涩的少女已经蜕变成成熟稳重、感情丰富的形象。古琴,是文士的命根,临别赠琴更为我们展现了儒家文人所崇尚的潇洒气度和弃利重义的品格。该片最大的特点是充满隐喻性,散发中国式的优美韵味。古琴是文士精神品质的物化,文士在最后离开走向茫茫前途时,除了水墨画的重重山峦,还有呼啸的风响彻耳际,这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喻,蕴含玄妙哲理。
        (二)包涵道家“天人合一”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精神自古有之。这种精神或者说生活观直接影响着中国人在艺术审美上的取向。早期的国产动画片反映出田园劳作和与自然相依偎的生活情调,追求田园牧歌式的闲散生活。如《牧笛》《山水情》等影片,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在精神上引发人的共鸣。影片的情节极为简单,但却能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那么恬淡和谐,耐人寻味。传统文化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个人情怀寄托于渺远的时间空间也好,都在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这正好契合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水墨本身就具有道家精神,符合中国人的宇宙观,蕴含深厚玄妙的道家哲学精神。“天人合一”是中国独特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认为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山水情》中,为了让少女领悟艺术的真谛,他带她在激流澎湃中感受乐曲的高潮,在空山寂静中聆听鸟叫猿鸣,感受大自然的天籁之音,用澄明的心境去感受自然万物生命的搏动,这即是感悟“天道”。文士的临别赠琴是“人道”的表现,此时少女终于感悟到琴艺的最高境界除了掌握高超的弹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自然宇宙之中,“天道”“人道”合而为一。片尾,少女坐在一抹山头,周围大片的空白,天、地、人融为一体,进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中国水墨动画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是中国动画艺术史上的巨大革新,是中国动画对外宣传的一块金字招牌,在国际的各种动画展上屡屡获奖。然而目前,电脑制作动画成为流行态势,水墨动画的发展前景堪忧。不过,危中有机,困境与挑战更需要我们矢志不渝地继承发展我们民族传统的艺术,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奇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张松林.寻觅美术电影民族化的足迹[M]. 中国电影年鉴,1982.
[2] 梁晓涛.国产动画事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电视研究,1988(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