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莲
重庆市江北区石马村小学校 重庆 江北 400071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对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兴趣不很高,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孩子的学习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尤其是对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学习,更容易产生疲劳。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创设学习情景,把学生的学习置于一种愉快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活动本身产生很大的兴趣,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你会发现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们老师要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掌握好孩子“好玩”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我觉得可以重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注重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
比如:在上第一节数学课《认识人民币》后,可以创设购买现场,出示一些物品,学生想得到这些物品,必须付对物品的价格。如果还想再得一份,还可以怎么付?学生探索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也让学生明白“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二、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 、红花配绿叶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还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
比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物体,并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分?在小组合作摸一摸、搭一搭、推一推、猜一猜、说一说每种立体图形的特点。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区分了图形,还很清楚的了解了各个物体的特征,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三、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比如:在学习“<”、“>”、“=”时,利用贪吃蛇可创设一个总是喜欢张开大嘴吃多的食物,即数越大它越喜欢。同时用张开手掌做成蛇嘴型咬的姿势,向左边咬是“大于”,向右边吃是“小于”,同样多就双手趴着休息,做成等于形状。这样学生就形象生动的记住了符号的名字与运用。
四、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感受受数学的灵活运用性。
数学教材的练习题,有很多题的方法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五、体验数学来自生活,运用于生活。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我们在教学加减法不防常运用多种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比如:苹果、鸭子、粽子、大饼等来举例“分”与“合”,让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生活,运用于生活。
再如:在教学《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实地做了老鹰捉小鸡这教学游戏活动。在做游戏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来学习1—10数的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穿长裙的女孩“排第几” ,老鹰后面5个小朋友是指那些? 感知有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这样的“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日增月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