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陈文玉
[导读]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相继在全国爆发,疫情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陈文玉
        石家庄铁道大学 050043
        摘要: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相继在全国爆发,疫情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用行为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精神。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疫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无比深厚的文化根源,更蕴涵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关键词: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中国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率先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在这场自上而下的伟大斗争中,中国人民勠力同心、不畏艰险,凝聚成了英勇的”抗疫精神”。高校积极探索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1 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抗疫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最新标志,发挥着无穷的力量,是我们取得抗疫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是抗击疫情的杀手锏。湖北省作为疫情的重灾区,湖北人民的生命安全成了全国人民最牵挂的事情。习近平同志强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同湖北和武汉人民站在一起”。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省支援一市”的对口援助关系迅速确立并实行。在援鄂医疗队中的所有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以身报国”的请战书、铿锵有力的口号、情浓似血的红手印、逆行而上的身影;四川新型职业农民“大树哥”为武汉市募捐10万斤蔬菜;“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上汽通用五菱用口罩助力抗疫战争;十几天内火速建设火神山和雷神山;千千万万的志愿者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全国大中小学生相约空中课堂,停课不停学……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14亿中华儿女用行动共同演绎《团结就是力量》战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的体现。
2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2.1 抗疫精神有利于激发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全民抗疫情”的教育契机,将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爱国壮举,舍己救人、用生命拯救生命的生动案例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如抗疫过程中医生、警察、社区工作者等对职业的崇尚和对岗位的坚守可以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职业道德”内容;“我是党员,我先上”,党员同志在抗疫中的生动事件可以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等相关内容。

总之,讲好抗疫思政课,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将爱国主义和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激发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新冠疫情发生后,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全国各级学校开始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教学,直播、点播等在线教学方式迅速普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开展在线教育。在在线教育在课堂上宣传“抗疫精神”,引导中学生深入学习研究“抗疫精神”。在线教学除了传统的讲授方式之外,视频教学、动画教学、包括虚拟现实技术等都被应用其中。多种多样的在线教学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疫情的影响,使过去一直作为高校课堂教学补充的网络教学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方式。在线教学的教学内容和管理流程都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在线教学相较于传统课堂的优势在于克服了时空的限制,但是它也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凸显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导致师生间的互动不足,这是我们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的过程中也需要继续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2.3 引导中学生养成自我管理习惯
        自律自强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慎独、自律是我国古人崇尚的修身方法,于无人监督之处,依旧保持清醒,自我克制,慎重行事,这也应成为新时代中学生的基本素养。这次疫情的突然到来,改变了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居家学习的环境相对宽松,缺少了老师的监督和同学们的陪伴,倘若随心所欲放任自己,必然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甚至可能荒废了学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面对挑战和考验,绝大多数的中学生拒绝浮躁,能够静下心来,认真上好网课,远离网络游戏,提高了自律能力,养成了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返校后,要引导其进一步保持自律自强的精神,养成自我管理习惯,成为一个高度自觉的人,谋划好学业和发展。
        2.4 科学阐释伟大抗疫精神内涵,提升思政课引领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能够不断稳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其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这更加坚定了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他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思政课教师要把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使中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凝心聚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把这样的伟大抗疫精神传承下去,增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科学阐释,激励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以伟大抗疫精神为引领,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结束语
        社会实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近距离直观感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中学生可以寻找和拜访青春抗疫的榜样人物,和他们亲切交流,了解他们参与抗“疫”的初心和感受。中学生从了解青春榜样的故事到学习青春榜样的精神,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启发,有益于提升境界,实现精神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王冰洁,赵宁.“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5):1-5.
[4]刘进,冷志明,刘建平.抗疫精神的内涵及对青年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西部学刊,2020(15):51-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