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刚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一轮复习后,学生已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在知识的整体性,应用性,综合性等方面依然不足。为了让二轮复习更有效,更符合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教师基于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知识形成体系,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学科素养,讲方法重思维,促进学生的高效复习和适应高考的选拔。
【关键词】 高中生物 二轮复习 回归教材 一体四层四翼
随着国家新高考改革的深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结束了考试大纲时代,明确强调了高考的目的——“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也就结束了人们心中“为什么考”的疑问,同时,“四层四翼”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也回答了“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理科学科,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受是理科中的文科。知识点多而散,不成体系,逻辑思维性没有数理化那么吸引人。学生在一轮全面复习中记住的知识,因为较长时间没有得到巩固而遗忘,造成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同时一轮的单元复习综合性还不够强,学生的学科思维,解题策略还需进一步在二轮复习中受老师的催化而得到提升。
一、高中生物二轮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生物的二轮复习教学过程中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教师的疲劳知识复习。大多高三教师对教材知识已非常熟悉,对于一轮复习的面面俱到,二轮复习就显得有些重复。但是由于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出台时间不长,课堂改革不够深入,老师们受传统的考试大纲的束缚,对新评价体系的认识度不够。同时这方面的成果也还比较少,受到地域、资源影响,偏远落后地区对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培训、研究更少。因此,老师们的复习依然停留在知识与能力层面的较多,难免会出现“炒冷饭”的现象。
二是学生的被学习状态。一方面,老师讲得多,学生就产生依赖感,老师不讲,他就不学。虽然近年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学生也具有一定的主动学习能力和习惯。但是在高三复习中,学生每天的作业都做不完的情况下,生物作业就仅仅是一项任务,学生抄答案应付了事,屡见不鲜;复习课赶进度,更多时候还是老师讲解为主,时间一长,让学生在无形中又增强了学习依赖感和降低了学习主动性,学生自己的思考就变得很少、很浅,复习效果大打折扣。要想在二轮复习中让学生成为主体主动学习,深入思考,教师就得下功夫、想办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新鲜感。
二、以回归教材为中心的二轮复习策略
教材作为参加高考学生的宝典,必然是老师和学生的根本。老师对教材的通透研究是教好学生的保障。新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老师更加要重视教材的回归,研究好教材,利用好教材,指导学生会用教材。
(一)教材知识梳理与知识体系构建是夯实基础的有效途径
经过一轮复习,学生缺乏对知识点的深入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待系统构建。遇到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能力欠缺,不能用科学的思维推理判断,缺乏对事实和证据的认识。老师在二轮复习中,多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和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理解生物学科,形成学科思维。老师将知识内容分成专题版块,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可以分为“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物质与能量代谢”“细胞的生命历程”。也可以再分细一点,如细胞结构与功能分为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
要求学生自主梳理每一个专题的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点评引导,教会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法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经过集中反复练习,学生熟悉之后可以让学生将小专题融合为大专题进行知识体系构建。通过知识体系构建,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能量与物质观”等生命观念,同时也增强了逻辑推理能力,形成了基础知识长效记忆,扎实了基础,为综合应用提供了保证。
(二)重视教材思考题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学科素养的形成
目前,人教版教材中存在“问题探讨”、“本节聚焦”“旁栏思考题”、“思考与讨论”等诸多引导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本身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教材而设立的,但新课讲解时,往往会受到老师们的忽视,学生也会由于时间问题和老师的影响不会认真将其思考或者写上答案,即使老师有要求。所以老师们可以将教材中有关这些问题做梳理、筛选,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串)导学,让学生重温教材,感悟教材,形成深入思考的习惯,保持温故知新的新鲜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下面以“减数分裂的过程”为例设置问题串:①减数分裂的含义是什么?②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什么时期?复制了几次?③什么是联会?④联会对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有什么意义?⑤减I中期染色体怎么排列?⑥细胞两极的这两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吗?⑦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发生了什么变化?⑧配子形成为什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其中①②⑥⑧均是教材中的思考题,此问题串主要是从染色体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过程的充分理解是学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减数分裂是遗传规律的细胞基础以及减数分裂过程中异常配子的产生等复杂问题的有力保障。通过问题导学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能深入透彻的理解其原理过程,让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从而迁移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材情境资料是教师帮助学生提升关键能力的重要素材
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高考试题以情境为载体命题,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生物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技能训练”、“数据分析”、“拓展题”、“与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以及自我检测中的“技能运用、思维拓展”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如:必修三教材77页、99页“科学、技术、社会”板块的“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真实的农业生产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必修二89页“拓展题”无籽西瓜的培育,变异与育种相结合的实际应用等等。学生对于没有亲身体验的情境是存在盲区的,如:2019年全国III卷的32题,玉米作为实验材料,考查分离定律的验证。由于学生对玉米雌雄异花同株没有直观的认识而导致在此题耗费较多时间,甚至做不出来。2015年全国I卷第3题,给实验兔注射20ml生理盐水,会出现的结果是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基础性明显,体现出学科素养。学生由于缺乏对人体作为一个完整有机体稳态调节的的认识,而误选择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各增加10ml。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老师善于运用和优化教材相关的情境素材,多选取生活化情境、问题探究性情境、实验模拟类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社会责任感,形成学科素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高三学生要在二轮复习中有所突破,一方面要踏实勤奋,多思好学;另一方面需要老师把握高考方向,正确引领,精准备考。“一体四层四翼”新高考评价体系下,教材显得更加重要,对老师重新认识和利用好教材有了新的要求。在二轮复习中,老师善于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从熟悉的教材中发现新东西,找到兴趣点,保持新鲜感,这样能很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复习的疲劳感。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科素养,提高了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钟钒.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情境研究策略.理科爱好者,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