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明涛
万源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636350
麻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式,对中枢神经产生可逆性功能控制,主要是为了抑制患者的痛觉,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除此之外还需要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已经成为独立的学科,主要包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等。麻醉主要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应用优势,存在一定区别,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也不完全相同。
1.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主要就是利用局部麻醉药物(local anesthetics)对需要进行手术的部位进行浸润,阻断患者局部感觉神经对疼痛刺激的传导,实现短暂性的神经阻滞。这种麻醉方式主要适用于范围较小的手术,例如眼科手术、局部肿块切除、小型伤口缝针等,在大型手术中的应用有较强局限性。局部麻醉主要是在相应的部位利用麻醉药物,使患者脊神经、神经丛以及周围神经末梢受到抑制,让患者身体某一部分失去知觉,达到局部无痛手术的目的。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区别最大的地方就在于,局部麻醉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保持意识清醒,而全身麻醉的患者意识消失。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局部麻醉可以分为椎管内麻醉、神经组织麻醉、区域组织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和表面麻醉等。
2.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指的就是通过吸入、静脉注射等方式,让麻醉药物进入患者体内,控制患者中枢神经,随着药效的不同,患者的意识会逐渐消退,最终达到无痛开展手术的效果,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全身麻醉分为吸入麻醉、静脉注射麻醉等多种形式。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患者会逐渐失去意识,保持肌肉松弛的状态,该麻醉方式几乎适用于所有手术。
3.区别
从两种麻醉的定义、使用范围、应用方式就可以看出,局部麻醉药物所使用到的药物较为单一,且只适用于较小的手术中,比较局限,对全身的影响小。但是在应用中如果没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局部麻醉药物被大量吸入血液中,就很有可能出现中枢神经、循环系统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副作用,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死亡。从这个角度来看,需要严格控制局部麻醉药物的使用量,例如利多卡因的安全剂量就为3mg/kg体重。
全身麻醉的依靠多种药物共同作用,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全身麻醉剂,能够让患者保持镇静,具有一定催眠效果,还包括吸入式麻醉药物等;(2)阿片类或其他镇痛药物,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起到镇痛作用;(3)肌肉松弛药:能够让患者肌肉保持松弛状态,便于手术顺利开展。
在麻醉过程中,并不是使用了麻醉药物之后,麻醉医师就可以退场,需要充分考虑到药物对患者生理状态产生的各种影响,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过敏体质或患有其他类型的疾病,麻醉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护,在手术结束后能够确保患者恢复到术前状态。因此除了上述各种功能之外,医护人员还需要做到:(1)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内部环境指标、麻醉深度等;(2)对患者血液循环、呼吸、重要脏器提供支持作用。
4.危害
不管是全麻还是局部麻醉,麻醉医师都会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管控,且当前我国医疗技术、现代药物也正在不断发展,各种麻醉方式也越来越安全,但是在麻醉的过程中依然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药物本身具有副作用。所有药物并不只具有治疗效果,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副作用,都会出现抑制呼吸、正常的生理反射等,部分患者在接受麻醉药物之后,会出现呕吐、恶心的症状。在接受麻醉药物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和患者进行沟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在合理应用的基础上,能够将药物给人体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尽量选择短效、可拮抗的药物,大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2)麻醉并发症。由麻醉产生的并发症,一方面是因为患者个人体质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是在麻醉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紧急状况。部分药物在使用过后会让患者保持平静、催眠,甚至意识消失,但同样的,药效越强,就越容易抑制患者呼吸和神经系统;(3)病人合并症因素。如果病人本身就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在接受麻醉后就会增加手术风险。安全的麻醉包括事前准备、事中控制和术后护理,在麻醉和手术开展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评估,在手术开展过程中,需要麻醉医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手术结束后也要做好护理工作,减少麻醉药物对患者的影响。
任何一种麻醉方式都具有风险性,风险高低和患者自身的体质、手术难度、医疗条件、医疗技术等各种因素都有着直接联系,不同部位的手术也需要采用不同种类的麻醉方式。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越是身体条件差、本身就患有各类疾病的患者,复杂程度越高的手术,也就拥有更高的麻醉风险。很多术后早期的死亡案例都发生在全麻的苏醒期,这是最容易发生意外的阶段。在患者手术结束后,需要将患者送往麻醉恢复室,让麻醉主管医生和医护人员共同监护,在患者完全清醒后才能将患者送回病房,确保患者能够安全醒来,在术后也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加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