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小区门岗服务人员的心理创伤分析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4期   作者:程根娣,杜伟华
[导读] 各小区门岗工作人员在全国分布广、数量庞大、工作人员年龄较大

         程根娣,杜伟华
         河西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各小区门岗工作人员在全国分布广、数量庞大、工作人员年龄较大(50岁以上的占比为62.7%)文化程度较低(中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占比90.5%)、疫情期24小时在岗,外加门岗防疫常识及防护设备、物资的缺乏等种种因素使门岗工作人员处于“隐形暴露”之中,属于真正的“低认知高暴露”易感人群。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及工作环境的突变使该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面对以上种种情况,首先建议小区门岗工作人员要进行自我调整,其次的策略是:①招募志愿者协助基层服务;②疫情期注重正规渠道的防疫抗议科普教育;③加强人为防护措施,正面引导;⑤寻求家人或亲朋支持;⑥寻求社会支持;⑦疫情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心理支持。所以,在自我矫正的基础上建议相关部门重视二线抗疫的小区门岗工作人员,疫情期建议定期提供电话资询热线或增设心理资询站,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接受新冠疫情的防护常识及自我应对策略,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上级管理人员可根据心理研究员的建议或意见,修订并执行具体的心理干预应对细则,以预防或减轻疫情对小区门岗工作人员造成的心理伤害。
         【关键词】新冠肺炎;小区门岗工作人员;心理创伤;应对策略
         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疫情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迅速蔓延,使我国公众的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同时给不同人群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慌,因此,卫健委于2020年1月27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1],对防疫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指导原则。但对普通居民,尤其是疫情期间24小时值班的小区门岗服务人员来说,卫建委的心理干预指导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其对公众类别及具体干预措施没有明确的细则表述。疫情期小区门岗工作人员的心身面临着巨大挑战,他们每天要面对新冠肺炎不确定的群体,但没有很严格或很规范的防护设备;他们不仅肩负着小区人员流动的监管与登记,还要协助社区工作人员筛查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繁忙的工作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调整受累的身心,但工作之余的注意力几乎全部转移在疫情之中。身心过度疲劳和紧张的抗议环境可能会导致该类人群焦虑、压抑、无助甚至恐慌等不良情绪滋生。
1.研究对象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各小区门岗工作人员共126例,整体的学历层次低下,以初高中以下学历为主(90.5%),年龄层次集中在50岁以上(62.7%),说这部分人群的社会阅历多,生活经历丰富,但总体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偏低下。
 
2.研究方法
2.1文献分析法
         通过阅读文献来了解防疫抗疫过程中服务性工作人员的心理应对策略,分别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知、疫情对服务型工作人员的创伤、疫情对三观的影响三个维度进行了广泛的研读。
2.2质性研究
         本研究设定了访谈框架,根据框架主体实地进行了门岗工作人员的沟通,了解了当地门诊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心理问题类型及程度,访谈大约68例后,资料出现了频繁的重复现象。
2.3统计方法
   一般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统计,访谈资料整理分析、提炼主题,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
3.小区门岗服务人员心理问题产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3.1 认知及应激能力低下
         住宅小区门岗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小区内消防设施及公用设施的监管与督查,排查可疑人员及车辆的流动、信息登记及上报工作等,岗位职责及工作性质决定了小区门岗的应聘门槛,所以,普通居民小区门岗的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层次较低,思维局限、眼界狭窄,有限的三观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及突发事件的认知、接受及执行能力。凶猛的新冠疫情及或真或假的信息使小区门岗工作人员不知所措,他们虽然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足够应付生活琐事,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及应激能力相对欠缺,在此次公共卫生事件上,他们对家庭及自身表现的过度关注,言行举止似乎笼罩在疫情阴霾之中,部分人群可能会出现食欲不佳、头晕、情绪低落及失眠等不适感。
3.2 工作强度及性质突变
         根据国家规定的体力劳动强度等级[2],初步判断门岗工作人员的常规日常工作强度属于Ⅰ级(轻体力劳动),而这部分人群在疫情应对期间的工作强度、时间及工作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他们要在日常工作基础上协助社区及小区物业的相关事宜,严守小区人员及车辆流动的排查及监管,高度警惕“疑似病例”信息的收集及上报,尤其在夜间值班期间,他们还要兼受寒冷及体力的挑战,外加疫情环境下种种有形或无形的困扰,他们心身所承受的远远超出了日常工作强度,工作状态及环境的改变可能威胁他们的身体和/或心理健康,焦虑和抑郁甚至恐慌是最常见的情绪反应,轻者表现为睡眠质量不佳、消化不良,重则将会有抑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发生。
3.3 缺乏疫情防控基本常识
         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的新冠肺炎对人群普遍易感,而且人传人的特征十分明显,年老体弱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后病情更重。主要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咳、气促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致命,故而疫情期间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3]。在信息化时代相对发达的今天,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手机成瘾现象较为严重[4],小区门岗工作人员的闲暇时间几乎投入到手机之中,面对应接不暇的疫情信息没有正确的辨析能力,表现为过度关注紧张或疏于重视防护所以,在全面倡导的“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面前他们不知所措,无形中造成了他们的过度担心和焦虑。
3.4 防护设备不齐全或不规范
         由于此次疫情涉及的面广人多,医疗类防护物资全国告急紧缺,防护服、护目镜只能供给医院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而参加疫情抗战的后方救援者、排查疑似病例的工作人员、受疫情影响的相关人群及疫情期在岗的其他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相对较薄弱,比如小区门岗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而且他们面临的群体含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他们或许是新冠肺炎患者、或者是疑似病例、又或者是密切接触者;传播途径及防护的不确定性;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更是不确定,以上种种的不确定很容易引发小区门岗服务人员的焦虑和恐慌。
4 相关的应对策略建议
4.1 自我心理调整
         客观认识与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在面对疫情带来的威胁,甚至于对人带来的生命威胁,不同人群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大约有15%的人表现出相对重一些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自己感到恐慌或出现行为上的过度保护措施。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不能客观地、科学地认识目前疫情所带来的风险,存在夸大这种风险或威胁性,而导致过度的心理行为反应。所以,正确认识疫情带来的危害,是非常重要的[5]。当我们客观认识到在不同情境下遇到风险性的大小,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可将这种风险降为最低,就可以舒缓自己的恐惧情绪和不适当的防护行为。主要措施总结以下几点:识别与接纳自己的情绪;矫正自己非理性的错误想法,改变自己的心理行为问题。
4.2 通过互联网或电话提供心理等社会支持
         由于疫情期限制了人员流动,故而心理咨询或干预很难做到面对面的沟通,心理干预方式的选择可以使用网络工具,比如心理热线电话或视频会议等在线干预可以提供即时、有效且低成本的治疗,干预技术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放松训练等。当然,在线心理干预只是疫情期的特殊应对方式,其缺乏对干预对象言行举止的客观评估,故而不能完全取代面对面心理干预,既作为早期战略,也可以作为补充办法[6]。除此之外,建议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膳食、运动和参与家务劳动等方面分散注意力,调整心态,释放压力。
4.3 招募志愿者协助门岗服务
         小区是社区最基本的团体构成单位,是此次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排查的关卡,同时也是居家隔离的大阵营,因此,小区门卫要协助社区工作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工作状态的改变让年龄较大的门卫身心疲惫、难以应对,面对疫情非常时期,小区管理人员可招募志愿者以缓解其工作压力,同时能更有效的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工作。
4.4 疫情期加强科普教育
         受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即便普通公众也会由于工作和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出现恐慌、焦虑、烦躁等心理反应[7]。比如,在小区门卫的随机访谈中提到,他们会反复查看疫情相关信息,过度洗手消毒,部分群众甚至不敢开窗通风等表现,还有部分门卫认为:戴口罩没用或根本没必要。所以,加强防控科普及和心理指以提高公众对疫情的基本认识,使之不能过度放大而紧张焦虑,也不能疏于管理而满不在乎,对疫情的正确认知还能增强全体居民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建议卫建委等相关部门将科普教育的相关知识逐级下放,最终由社区统一分配到各个分管小区,再由小区物业负责传播到每家每户,具体形式应该灵活多样,比如以“语音”形式在固定时间循环播放,让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和应对心理障碍的基本方法家喻户晓,这种方式不仅耗资低但效果好,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或缓解大家的焦虑、恐慌和挫败感。
4.5 加强人为防护措施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困扰,防护设备及防护措施对普通民众既稀缺又陌生,疫情期相关工作人员首先要引导民众从遵从抗疫规则逐渐转向抗疫习惯养成,比如勤洗手、戴口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不去或少去聚集性及封闭性场所、少吃生冷食物、慎吃或不吃野味、根据疫情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工作、休息及娱乐等活动,发动居民加强自我保护,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8]。就门岗服务人员而言,由于大部分工作时间在户外工作,工作期间还应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防抵抗力下降而引发感冒;再者,与人沟通时要保持“健康距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适当增加洗手次数,并按要求及时更换口罩、定时自我检测体温等,以上措施不仅增强了防控意识,还强化了防控行为;不仅能增强自身抵抗力、还能适当调节或舒缓身心压力;不仅要应对防控物资稀缺现象,还要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尽量保护自我。
4.6寻求家人及亲朋支持
         灾后心理干预是帮助处于危机的人,弄清问题实质,用较好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重建信心,发挥自身能力和潜力,恢复心理平衡并重新正常成长和适应生活的过程,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有效心理社会干预。最省时最省事的办法是坚持规律的生活节奏,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面对疫情,我们的生活节奏受到干扰,陷入一种无序状态,整日被疫情信息所包围,困扰我们的情绪和生活。行动起来,让生活尽可能规律起来,丰富起来,你的状况就会改变[9]。科学防疫,不要过度防护、清洗和消毒。在新冠肺炎防疫中,专家们提出很多科学的防疫措施,我们一定要遵照指导来进行。
         综上所述,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救援策略和预案中,建议纳入科普教育和人文关怀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还要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创伤细化相应的干预措施等。如果能做到有效预防、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干预治疗,可显著减少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和后续的社会问题,以促使民众尽快走出疫情阴霾,从而回归到全民健康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S].[2020-1-27].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1/27/content-5472433.htm.
[2] 国务院文件国发(1984)97号.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
认识[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0,10(2):81-87.
[4]唐宇宏,刘吉容,潘鸿.中老年人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现状评价及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
医学, 2019,17(6):43-45.
[5] 魏华,李廷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不同人群心理的影响及心理干预的建议[J],儿科药学杂志》,2020.03.0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56.r.20200218.1651.001.html.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民心理健康实例手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20.
[7] 吴安华,黄勋,李春辉等.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感染
控制杂志,2020,19(2):1-6.
[8]靳云洲,李明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某隔离病区医护人员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心理月刊.2020(17):14-17.
[9]邓茂林,杨卓,邓湘辉等.10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线医护工作者心理状况调查[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03):10-13.
作者简介:程根娣(1981-)女,甘肃天水人,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护理教育教学工作,
                  E-mail:269366249@qq.com。
校级课题:河西学院科研创新与应用校长基金专题项目(XZZX2020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