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4期   作者: 卢昊 涂画 史廷明 童叶青
[导读] 新冠疫情的暴发暴露了我省现有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些不足

 
          卢昊  涂画 史廷明 童叶青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30079

         摘要:新冠疫情的暴发暴露了我省现有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些不足,特别是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数量与能力的不足,全面开展培训、建设一支注重实战、技术过硬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已是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我省现场流行病学人才队伍现状、培训工作模式,结合现有培训的经验,在授课内容、师资力量、结业标准、结业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湖北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的新模式,为推进我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工作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新模式
         没有流行病学就没有现代公共卫生,流行病学调查贯穿公共卫生的各个领域,无论是疾病、健康有害因素的识别还是健康政策、防控措施效果评估都离不开流行病学调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能力无疑是重中之重[1]。本次新冠疫情武汉和湖北保卫战虽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其中也暴露了现有公共卫生队伍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的不足和能力的欠缺。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FETP)是一个在职培训项目,采用干中学的模式,培养注重实践、解决实际问题[2]的流行病学骨干人才。通过现场流行病学的系统培训,学员对公共卫生新思维及现场流行病学概念和方法深入了解,对科学、规范、及时、有效地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湖北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开展情况,对我省FETP培训建设和运作的模式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
         1 我省现场流行病学人才队伍现状
         目前,全省各级疾控机构107家,其中地市级疾控14家,在职在岗人员8811人。根据已参加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的学员所在市县区统计,参加各级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总人数共计63人,涉及市县区疾控机构共49个,其中参加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CFETP)12个、湖北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HBFETP)17个、湖北省一线人员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湖北省一线FETP)20个,未参加过任何级别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的疾控机构为59个,培训单位覆盖率不足50%,我省基层现场流行病学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2我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现状
         自2010年起,我省组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工作。目前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全国疾控系统中第一家且唯一一家搭建FETP“三级金字塔”的单位,既是CFETP培训基地,承担了CFETP培训的教学实践工作。同时也开展了一年制的HBFETP及半年制的湖北省一线FETP培训工作。
         2.1 培训方式  HBFETP培训项目采取全脱产培训,学制一年,包括2个月的理论课和10个月的现场实践,培训对象主要为市(县)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湖北省一线FETP培训项目采取半脱产培训,学制5个月,包括1个月的集中理论课和4个月的现场实践。培训对象主要为县(区)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目前HBFETP和湖北省一线FETP均已开展两期培训,分别培训学员17人和20人。
         2.2 课程设置 HBFETP和湖北省一线FETP课程设置均参考国家要求,再结合本省重点工作重点进行适当调整和增设。其中HBFETP依据我省工作重点难点,共设置涉及现场流行病学相关内容65门课程,适当提高案例分析、软件应用、数据分析课程比例,注重个人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家针对一线FETP有一套标准的教学课程方案,涉及暴发调查、案例分析等16门课程,湖北省一线FETP培训模式为专项培训,前期我们开展的2期专项培训主要培养血吸虫病控制和食源性疾病控制方向的人才,根据工作重点增设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技术、食源性疾病事件卫生学调查、统计学方法介绍与应用、Epidata监测统计软件应用等17门课程,取得很好的效果。
         2.3 毕业标准 由于学习时间的长短、深度和广度不同,HBFETP和湖北省一线FETP对学员的毕(结)业要求也有差异。前者要求完成“一项现场调查、一项专题调查和一项监测数据分析”,后者要求完成“一份监测分析或评价报告、一份数据质量核查、一份暴发调查”,学员达到结业标准后统一安排答辩后获得毕(结)业证书。
         2.4 培训效果  当疫情来袭时,基层流行病学工作者是现场调查的主力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我省所有现场流行病学参培学员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7名学员中共36名学员参加了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28名学员直接参与现场流调工作,且普遍认为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的学习经历在本次疫情处置中对暴发调查、公共卫生监测、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方面有较大帮助。系统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对发现传染源、传播途径,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我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的思考
         目前我省制定了全省范围内县级疾控中心培训项目3年内全覆盖的培训目标,现有的培训效率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培训需求,而培训规模的大幅度扩大对教学资源、培训方式带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相比湖北省一线FETP,HBFETP培训时长较长、专业研究更深,对学员的个人能力要求更高,难以短时间内迅速培养基层大批量队伍。另一方面,学员个人存在着家庭的职责和压力,长期的脱产培训对派员单位势必造成骨干力量的减少,对本已紧张人才短缺现象带来更大影响。而短学制的一线FETP培训可最快范围辐射现场流行病学人才队伍培训,但在能力提升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及HBFETP,半脱产的培训方式,学员回到原单位后往往由于忙于业务工作,无法全力保证培训任务的有效推进。因此,开展短学制的一线FETP项目有更大优势,其短、平、快的培训特点更易于被学员及派员单位接受,有利于加快人才培养的辐射面。短学制的一线FETP并不意味着培训效果的打折,基于我省基层疾控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及需求,有必要在现有培训模式基础上探索培训新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建立长效机制,更快更好的适应当前培训工作的需要。
         4 我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的建议
         4.1 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
         本次疫情暴露出基层疾控现场流行病学人才不足、水平不高现象。因此,县(区)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将纳入下一阶段我省现场流行病学主要培训对象,并向落后地区倾斜。采取全脱产短学制,每期6个月,包括集中式理论授课1个月、现场实践5个月,理论结合实际,开展疾病监测、病例和暴发调查、沟通交流等一线工作,最大程度的保证培训效果,从而提高学员现场流行病学工作能力。
         4.2强化师资力量,推进基地协同
         强大的师资保障是培训工作的先决条件,目前我省经国家、省级现场流行病培训师资共计58人,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培训需求。我们考虑建立我省公共卫生培训师资库,依据专业、职称等条件要求在全省疾控机构进行遴选,并完善师资选拔机制、考核程序和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国家级的师资带动省级,省级带动地区级,形成我省坚实的公共卫生师资网。同时,加强日常联系和后续师资培训,可在有条件、高水平的市级疾控中心设立协同培养基地。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位学员设置责任老师和项目指导老师,确保每位学员至少配备1名老师。通过协同基地资源整合,提供更多的实践现场,在强化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同时,推进项目的可持续化发展。
         4.3健全培训内容,紧贴实践应用
         国家针对短学制的一线FETP有一套标准的教学课程方案,涉及暴发调查、案例分析等16门课程。一线FETP培训最贴近基层疾控的个性需求,我们可考虑开设重点专业方向的培训,培养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传染病、慢性病、伤害、中毒、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多个方面,在国家设置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专项知识要点,形成特色本土化教学内容。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案例进行实践课教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
         4.4优化结业标准,适应培训发展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尝试寻求与实践技能训练紧密相关的授课内容及考核方式来评估培训效果。研究发现,案例分析是对某个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注重的是推理和思辨的过程,学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类似事件能力[3]。桌面推演是应急演练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结合真实案例,收集资料、编写脚本,运用文本、PPT、音视频等多元化手段,还原事件过程,将“现场”带入课堂,最大程度激发学员想象力。学员再根据不同的角色扮演,在推演过程中作出行为选择与指挥决策[4]。加深在类似情景下行为模式的认知与理解,真正将应急培训内容化为自身能力,从而实现学员从课堂理论到现场实践的无缝衔接。
         案例分析报告、桌面推演方案的考核方式能最大程度弥补暴发现场不足的情况,其推理思辨的过程在实际现场应用中也发挥决策作用。因此,我们探索运用加强案例分析、桌面推演或应急演练以补充暴发现场不足的模式,并将桌面推演方案和案例分析纳入备选结业标准之一。
         实践证明,湖北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发展为我省基层疾控中心培养了一批实干型的现场流调人才,其运作模式也符合湖北省的需求和实际。全面推进我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工作的开展,将大力提升基层疾控中心一线人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基于目前全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开展的迫切需求及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在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上仍需进一步加强,现场指导老师的数量和水平也尚需提高。我们从上而下都要投入更多的关注,探索实践培训新模式,形成长效机制,为我省稳步培养一支打硬仗的“福尔摩斯”队伍。
         
参考文献
         [1]曾光.现场流行病学新解[J].中国流行病学杂质,2004,25(12):1081-1083
         [2]吴希科.重视现场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85-86
         [2]林锦炎,孙立梅,何剑锋.省级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建设与思考[C].2009.10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279-281
         [3] 张银豪,张栩.案例分析在疾控工作人员培训中的应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6):107-108
         [4] 余漩,李健杰,马建威等.桌面推演在卫生应急管理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5):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