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鹤松
云南省,怒江州,怒江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3100
[摘要]怒江州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450公里,一直以来,由于气候、地域、政治、防控手段薄弱等复杂因素,缅甸边境沿线成为艾滋病、疟疾、霍乱、麻疹、登革热、伤寒等流行较为严重的区域,公共卫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健全完善边境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建立起疾病防护屏障,提升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能力,切实维护边境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关键词]边境地区;联防联控;传染病;工作机制。
一、边境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
怒江州集边疆、民族、宗教、贫困、高山峡谷为一体,国境线长达450公里,占中缅边境线的20%,占全省国防线的10%以上。怒江中缅边境线上居住的两国边民较多,通婚互访,同耕混牧,民间跨境来往现象频繁。与我州毗邻的缅北地区贫困落后,无传染病防治体系,麻疹、疟疾、霍乱、登革热、艾滋病、伤寒等各类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而在当地又无法得到有效的防控和治疗,使边境成为多种重大传染病和动物疫病流行的高危地区,境外传染病输入引起我州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中缅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工作形势极为严峻。同时,边境地区的医疗卫生设备和基础薄弱,我州3个边境县(市)疾控中心在职干部职工仅106人,县乡防疫人员合计为134人,千人拥有公共卫生人员仅为0.403人,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阻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给边境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对全州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中缅双边交流合作。
1.2009年受缅甸克钦邦平台自治委员会委托及英国无国界卫生组织滇西项目支持,福贡县卫生局为与其接壤的缅甸考兰普地区培训一批乡村医生,为期半年,培训内包括:妇幼保健、免疫接种、疟疾防治、社区健康教育、信息报表填写、常见病治疗、用药指导等。
2.2010年8月28日,泸水县和奇贝区在缅甸的大田坝举行“中缅(泸水—奇贝)2010年边境地区预防艾滋病交流会”,会议上签订了边境地区防治艾滋病双边合作协议书。在交流会结束后,泸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对缅甸联邦奇贝区天摩的2名医务人员进行了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及HIV快速检测方法的培训。
3.2011年2月25日-27在泸水县片马镇政府会议室召开“泸水县中英艾滋病项目跨境合作交流会”,中缅双方经过会谈后签署了“中缅(泸水—奇贝)边境地区预防艾滋病合作备忘录”,拟定双方将轮流每年各举行一次双边艾滋病跨境合作交流会,具体时间和议题届时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通过合作交流会,中缅双边初步建立了双边交流合作机制,初步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共同遏制艾滋病在边境地区的传播和蔓延,同时也为扩大双方其他传染性疾病的联防联控合作奠定基础。
4.2011年7月21日,在泸水县片马镇召开“泸水县中缅边境地区(泸水—奇贝、梭罗)疟疾和登革热联防联控合作项目信息管理交流会”,双方就信息联络员、缅方传染病监测哨点确定、中方培训缅方卫生人员实用监测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协商并达成了一致共识。并就如何做好2011年中缅边境地区传染病联防联控项目工作及建立长效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双边信息交流及协调、在缅方开展小学生带虫率调查等工作进行了探讨。
(二)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控。
1.麻疹防控情况。2012年10—12月缅甸克钦邦发生大规模麻疹流行,州、县疾控中心积极应对,对流入境内的缅籍边民和州内边民开展应急接种工作,共接种麻疹疫苗 22101人份,同时还支援缅方950人份。12月26日怒江疾控中心组织专家组携带5000份麻疹疫苗奔赴贡山县和福贡县指导应对缅甸麻疹疫情,就境外人道主义援助、境内疫情防控作了详细的安排部署。贡山县卫生局27日安排价值万元的药品援助缅方,同时对缅方医务人员进行了培训。经有效处置,怒江境内无麻疹暴发疫情发生。
2.AFP监测情况。州疾控中心和泸水县疾控中心于2007年~2012年连续6年在片马口岸开展缅籍儿童AFP监测工作,共采集15岁以下儿童粪便标本120份送省级脊灰实验室进行肠道病毒分离,提高了边境地区的监测敏感性。
3.疟疾项目及登革热防治情况。按照省项目办的相关要求,疟疾项目覆盖了片马镇,主要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病人治疗、蚊帐浸泡、药帐发放等工作。2011年成立登革热防治多部门领导小组,中缅双方建立监测哨点,每季度收集一次疟疾/登革热防治信息,形成项目简讯报省寄防所。
2013年至2019年,根据云南省边境消除疟疾项目计划和澜湄跨境联防联控试点项目要求,怒江州每年在4月26日都与缅方召开“中缅边境地区疟疾和登革热联防联控试点合作项目双边领导协调和卫生官员信息交流会”,并共同开展联合宣传活动,7年来共开展7次活动,双边受益群众达3万余人。每年7-9月,州市疾控中心、片马镇卫生院均分别派出4人组成的小组赴对方医院或诊所开展一次为期3-5天的技术指导,重点为疟疾、登革热防治的指导技术帮扶,7年来共派出28人次。
4.辖区内跨境婚姻人群艾滋病调查情况。2010年中英艾滋病项目基线调查泸水县跨国婚姻人群122人,主要调查地点:片马镇岗房、古浪、下片马、片四河、吴中自然村,洛本卓乡俄嘎村。共调查跨国婚姻人群122人,检出HIV抗体阳性2例,阳性检出率1.6%。
5.部分传染病监测情况。2004-2011年,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片马口岸边民进行霍乱、甲肝、乙肝、伤寒、痢疾监测,共检测907人,其中乙肝表抗面抗原阳性13人,伤寒沙门氏菌阳性6人。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各级疾控人员编制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各级疾控队伍人员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青黄不接,严重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全面开展。边境3县(市)县、乡级防疫人员太少,与承担33多万人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相比较,人员不足情况极为严重。且疾病预防控制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专业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4.10%,导致缺乏能够熟练掌握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危害、实验室检验等相关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
(二)经费投入不足,传染病病预防控制工作举步维艰。目前边境三县(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等硬件均基本到位,但是实验室设备维护费、检定费、电费等无处着落,现有经费除安排职工工资、公用经费和部分专项经费外,政府投入边境防疫经费太少,难以保证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本高,亟待加大投入来提高预防的成效。怒江地处边疆高山峡谷地区,自然环境非常的恶劣,特别是大部分农民群众分散居住在从海拔800米—2700米的山区,交通极为不便,是各种传染病高发的地区。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健康档案登记管理、慢性疾病登记管理、常规疫苗接种和强化接种等工作,但是这一系列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本十分高昂,做好和其它地州同样的一项工作,在怒江州不仅工作条件艰辛、危险,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成本则是他们的4至5倍,从而使边境传染病防控方面难度较大,需加大投入稳定基层疾控队伍。
四、边境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信息互通联防联控机制。一是进一步强化中缅双方疫情信息交流机制、加强信息互通,提高中缅边境传染病诊治能力。二是建立应急工作机制。在境外发生疫情或输入性疫情时,卫生、交通、检验检疫、公安等部门要联防联控,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和联动协调机制,有效控制传染病境外输入和流行。
(二)加强双边医疗互助机制。政府主导,卫生系统实施,一是由中方向缅方医院或诊所提供技术支持,培训缅方技术骨干。二是关口前移。派遣专业人员进入缅甸帮助缅方设立相关传染病监测哨点,并提供技术支持及指导,建立持久和全面的合作关系。
(三)构筑中缅边境疾病预防控制屏障,完善边境防病体系。针对边境地区输入性传染病防控任务重、压力大、成本高、疾控队伍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实际,为有效构筑中缅边境疾病预防控制屏障,急需加大对各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的力度。在完善内部管理、加强培训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在人员编制、经费、待遇上给予适当倾斜。同时进一步完善边境防病体系,提升边境地区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积累边境防病经验,防止输入性病例发生,提高边境地区的疫情处置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四)进一步规范边民疫病检测监控工作。境外疾病输入的监控是整个过境地区传染病防控的重点,但同时这也是整个疾控工作中最薄弱和滞后的环节。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边境地区边民来往的规范管理,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和控制工作,在加大对边境地区卫生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强疾病检测,安排专门技术力量来覆盖对出入境边民的检查体检,力争将各种重大传染性疾病拒于国门之外。
(五)设立专项经费投入。边境传染病防控是输入性传染病的第一道防线,是国家卫生安全的屏障,公共卫生安全等同于国家安全,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的责任不能只让地方政府承担。公共卫生投入应由财政保障,怒江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地方财力难以独立支撑传染病防治体系和应对严峻的传染病防控形势,建议以国家或省级层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边境地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范国珍, 杨学兵, 胡克林, 李晋, 张勋, & 赵林. (2010). 云南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工作机制探讨——云南边境地区传染病联防联控"3+1"防线机制建设.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05), 343-344.
[2]苏婕. (2018). 中国与缅甸疟疾防治体系比较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