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珍
同济大学 体育教学部 上海 200092
摘要:“三全育人”思想赋予了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内涵,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不应拘泥于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是重要的评价标准,而这一标准不仅需要学校引导,还需家庭和社区共同努力。因此,本文就体育教育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化”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育;三位一体化发展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多数家庭侧重于孩子的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此外,“终身体育”意识的缺失,使学生们离开校园后难以继续保持锻炼习惯,主观意识或客观条件的影响也阻碍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1]。然而,仅靠单方面的学校体育无法满足终身体育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学校体育基础上,家庭和社区体育应协同发展,帮助学生和社区成员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三位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整合学校与社区资源、倡导家庭共同参与,从而搭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一、家庭、学校及社区体育“三位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1“终身体育”教育意识的缺失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体育教育力度的大力投入,越来越多流行的运动项目出现在大学生体育课程之中,学校体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传授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不断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体育教育内在价值的重要性。
首先,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往往将体育课程视为学生运动技能的积累,多年未变的体育运动技能评价方式常常导致教师忽视了体育教育中能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有利因素。
其次,在教师的体育教育价值观方面,体育教师往往片面强调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体育教育本身对个人提升的功能。片面强调体育教育的外在价值,把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职业技术训练、保研加分、奖学金加分作为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而忽视了体育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意义,是急功近利的现象,难以长远的调动学生的锻炼热情,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只能成为妄谈。
1.2家庭原因
大部分孩子在成长时期都会受到家庭环境和观念的影响,与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形成相似的生活习惯。
一方面,父母和家人的生活习惯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热爱运动的家庭自然更加具备体育锻炼意识,更容易养成学生锻炼习惯;另一方面,受我国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家长更加注重学生的升学考试中分数占比多的科目,将体育自然而然的定义为“副科”,即便孩子有锻炼热情也难以受到家庭的支持,锻炼兴趣难以维持;此外,甚至有部分家长误认为体育活动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从心理上阻碍了家庭体育的开展。
1.3社区环境原因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社区体育的发展也逐渐形成规模。然而,我国对社区体育发展研究的起步较晚,社区体育建设管理机制还存在问题,例如社区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社区划分不明确,导致社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社区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水平与能力不均衡,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社区体育无法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有效衔接[2]。社区体育发展的局限性还体现在体育资源的配置方面,例如适合群众锻炼的场地严重缺乏,社区体育指导员配备不完善,物力与人力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从学校体育活动向社区体育活动过渡。
二、解决办法
2.1激发学生运动热情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形式方面应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的课外锻炼中来,使课外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习惯。
2.2树立学校、家庭“三全育人”理念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的作用。体育不仅可以锻炼强健的体魄,还能磨炼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品质。学校在重视“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家长更要积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体育融入平日的学习生活中,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业内容,保障孩子在校外也有足够的体育运动时间。
2.3家庭、学校、社区体育协调发展
家庭、学校、社区体育的发展应是相辅相成,合作共赢的。高校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区体育的发展献计献策;社区应充分利用周边学校人才、资源和场地等条件,组建满足各家庭需求的各类文体组织、社区体育指导工作站;学生家长代表则可成为学校与社区的纽带,推动学校与社区体育的合作发展。
结束语:
在中国学生的体育教育中,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合作共赢。体育教育“三位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家庭、学校教育应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帅. 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 028(002):72-73.
[2]张魔飞,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