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发 杨昊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0022
摘要:目前人口老龄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老年教育及老年医学教育越来越凸显重要,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目标是关注精神健康,注重智慧培养。沉思冥想是提升幸福感、获得智慧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沉思应用于老年教育及老年医学教学中有助于让老年人和医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减少偏见,加深对衰老及老年医学的理解,值得尝试并推广。
关键词:沉思;老年教育;老年医学;教学
1.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教育
人口老龄化目前已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修订版》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世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达9%,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16%。我国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末,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的12%,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和联合国老龄化社会的新标准。据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把以研究老年学理论为基础,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战略。2016年10月5日,《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成为推进老年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国之神器,发展老年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老年教育理论的新思潮
以往的老年教育理论都是以老年人参与个人或社会活动为目标,这一取向是受哈维格斯特于1961年提出的活动理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成功老化的人是那些仍保留中年时社会角色与个人关系的老年人,他们参与的活动越多,生活满意度就会越高。但该理论后来遭到了超老化观感研究者拖恩斯戴姆等人的质疑。他们发现,进入老年期的个体可能变得不太关注自我,并对物质类的事物兴趣下降和对独处沉思冥想的需求增加,经常产生一个与自然、宇宙精神交融的情感,同时会重新定义时间、空间以及生与死的内涵,对表面肤浅的社会交往逐渐失去兴趣[1]。他们更为精心细挑所参与的社会活动,并且对这些参与的社会活动有较高的满意感[2]。他们也会更加偏好独处,较少依赖社会活动,形成更多积极的、复杂的生活应对方式[3]。例如那些因身体疾病或如宗教信仰退出社会角色与活动去享受沉思与独处的老年人同样具有超然的心理状态和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托恩斯戴姆把老年人这种“经历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重新定义,以及对人类基本存在问题的新理解的变化” 称为“超老化观感” (gerotranscendence)的发展。
这一观点得到了心理学家荣格的生命发展两阶段心理模型的支持,即在人生的上半阶段,个体的任务是建立他或她的外部世界及在某个文化内的社会化,并由此获得一个发展的自我;而在人生的下半阶段,个体超越生理机能的限制,理想地建立“一种更高更广的意识状态”,并在这个意识状态里寻找和谐与完善。这两个阶段关注的焦点是截然不同的——从专注他人到专注个体内在自我。简言之,即个体随着老化有一个从外倾性到内倾性的转换。这种内部关注应当是“健康基因”的发展(即信仰、态度和行为是健康的促进因素),而不是心理状态的病态发展。如果说未成年人教育具有未来性,因为要把身心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那么成人教育则应该具有现实性,因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的学习意向与其承担的社会角色及其发展任务是紧密相关的,并且是以解决职业、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而老年教育则应具有超然性,因为要引导逐渐退出社会角色的老年人获得超老化观感的精神发展,即发现生命的意义、寻找内心平和,促其自我接纳和完善。
3.沉思在老年教育中的作用
沉思是指认真、深入地思考,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沉思活动看作一种完满的实践活动,虽然其不是那种最狭义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实践。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多种揭示真理的方式中,最完善地揭示真理的方式有两种:实践智慧是一种,而智慧是另一种,并且智慧比实践智慧更自足、更完善。智慧的实现活动是沉思。沉思因为是自足、类似神圣的活动,所以是第一位的幸福[4]。沉思冥想会提高持续性注意力。研究发现长期沉思冥想的老年人和不冥想的老年人相比有更好的多方面注意能力, 沉思冥想可以防止认知老化。Sperduti等人[5]研究了长期冥想对老化过程中注意力减退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冥想的老年人执行注意与年轻人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说明长期冥想会预防特定注意系统的老化。另外Prakash等人[6]的研究发现,长期冥想的老年人比没有冥想经验的老年人在注意广度、注意转换、抑制分心、信息加工速度和视觉空间注意等方面均表现更好。研究认为长期冥想会提高老年人多方面的注意能力, 冥想可以用于预防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下降。沉思冥想可能是一种抵消年龄有关的认知能力下降的有效手段。研究发现正念沉思冥想训练一方面可以使个体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目前所处的境况,且客观地接纳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引发更加积极和适应性的认知,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我的认识来接纳、应对相关事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行为调节模式,从而促进自我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通过正念沉思冥想训练,个体可以用积极的方式再次感知应激事件,赋予事件新的意义,从而产生积极情绪并缓解压力。正念沉思冥想训练有助于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度、社会功能和积极应对方式[7]。
4.沉思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托恩斯戴姆研究发现,老年并不是超老化观感的主要发展期,青年才可能是暴发期[8]。因此,超老化观感的引导若只在老年期进行则显得太晚,这种教育应提前至中年,甚至青少年。目前,学校普遍缺乏关于老化方面的教育,许多学生无意中地接受了来自社会的关于老化的刻板印象,进而表现出对于年龄的偏见:一方面,学生可能会轻视老年人;另一方面,他们对于自己将来的老化也存在焦虑。在医学教育方面,虽然目前大多数学校设置了老年医学课程,但主要是教授老年人生理、病理方面的老化改变,但忽视了老年人社会方面的老化改变和老年人心理方面的问题,并且缺乏实践课程或实践课程太少。将沉思应用于教学中所形成的沉思教学法(contemplative pedagogy)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
沉思教学法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并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的总体重点是融合经验,帮助学生注意和分析他们的内在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9]。
沉思教学法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理解:从狭义角度看,其强调学生专注与意识的培养,是训练注意力的教学方法;从广义角度看,沉思教学法通过沉默、向内审思、深度沉思、注视等,强调开启内在的未经考察的能力、扩展的意识、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无条件的同情、对美的欣赏以及创造性的满足,是与向外探求的现代性取向相反的向内探求的哲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缓解学生焦虑、增强学生幸福感以及为学生个体发展建立基础,从而使学生更加有备于应对未来未知的挑战。
将沉思教学法应用于老年医学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提供新的思考衰老的方式,以及增加在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主要集中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而沉思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高对学习经验的认识,可以补充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它可以以日记、对话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应用于教学中。一项研究使用不同阶段老年人的视觉图像为学生提供反思空间,学生通过创建共享的故事情节在自己的学习中找到了意义,这些故事情节改变了他们对老年人和自己作为未来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看法,加深了他们对老年医学的理解[10]。另一篇文章报道了沉思教学法在混合和异步老年学在线课程中的使用。该课程包含引导的正念冥想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安静下来并练习专注的技巧。学习者能够与课程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深深地吸引学生打破习惯性思维方式并鼓励他们采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习者对这些课程的满意度和学习质量[11]。
在课程的开始可以强调沉思方法的重要性,以及介绍一些关于正念的书籍。将正念冥想作为常规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对学生进行重要能力的训练,包括注意力、认知和情绪调节。冥想时间可以很短(5-10分钟),因为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时间的冥想也会减少偏见的产生[12]。教师可以自己指导冥想,也可以使用在线提供的指导冥想的资料。最初的冥想课程可以集中于介绍基本的技巧,比如呼吸的正念和对身体感觉的觉知。冥想课程可以与反思性写作练习相结合来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性写作是许多教育干预措施尤其是服务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经常被用来评估服务性学习的效果。冥想并定期进行反思性写作可以提高学生记录和反思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在早期阶段,冥想和反思性写作可以配对,方法是让学生写几句话来描述他们在五分钟的呼吸冥想中的经历。如果学生在索引卡上匿名写下他们的反思,教师可以分享一些评论,而不会识别学生的身份。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培养学生在深入研究自己的隐性偏见时所需要的善良和不加评判的态度。另一种练习方法是让学生坐在一起观察在身体老化情况下的情绪反应。反思提示(用于冥想和写作)可能是一个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它可以让脸部“老化”。学生们最初的反应往往是对他们“衰老”的脸的样子感到惊愕或大笑,但一旦学生们安定下来,冥想就可以从想象自己的衰老面孔转移到注意他们的情感反应和培养善意及同情心。播放关于衰老的电影片段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教师可以选择在放映电影片段之前让学生进行一次短暂的冥想练习,主要集中在呼吸或身体上,然后在开始课堂讨论之前提供几分钟的静默反思和/或写作。
总之,将沉思融入老年教育和医学生老年医学课程教学中,可以有助于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减少偏见,加深对衰老及老年医学的理解,是提升幸福感、获得智慧的一种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TORNSTAM L. Caring for the elderly.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gerotranscendence as a supplementary frame of reference for caring for the elderly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1996, 10(3): 144-50.
[2] LEWIN F A, THOMAS L E. Gerotranscende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 Studies of Religious and Secular Iranians and Turks [J]. Journal of Religious Gerontology, 2001, 12(1): 17-41.
[3] TORNSTAM L. Gerotranscendence and the Functions of Reminiscence [J]. Journal of Aging & Identity, 1999, 4(3): 155-66.
[4] 朱清华. 沉思何以是一种生活实践 [J]. 哲学分析, 2020, 11(4): 102-15.
[5] SPERDUTI M, MAKOWSKI D, PIOLINO P. The protective role of long-term meditation on the decline of the executive component of attention in aging: a preliminary cross-sectional study [J]. Aging Neuropsychology and Cognition, 2016, 23(6): 691-702.
[6] PRAKASH R, RASTOGI P, DUBEY I, et al. Long-term concentrative meditation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among older adults [J]. Aging Neuropsychology & Cognition, 2012, 19(4): 479-94.
[7] 王学静, 郝正玮, 李佳宁, 等. 八段锦联合正念冥想对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的影响 [J]. 上海护理, 2017, (04): 22-6.
[8] TORNSTAM L. Gerotranscendence in a Broad Cross-Sectional Perspective [J]. Aging, 1997, 2(1): 17-36.
[9] 宋燕, 王剑波, 于洪良. 沉思性教育:内涵、缘起与教育价值 [J]. 现代大学教育, 2019, 4): 7-15.
[10] BRAND G, MILLER K, SAUNDERS R, et al. Expanding the Caring Lens: Nursing and Medical Students Reflecting on Images of Older People [J]. Gerontol Geriatr Educ, 2016, 37(2): 167-84.
[11] MAJESKI R A, STOVER M. Contemplative pedagogy in hybrid and asynchronous online undergraduate aging services/gerontology courses [J]. Gerontol Geriatr Educ, 2018, 39(1): 75-85.
[12] LUEKE A, GIBSON B. Brie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Reduces Discrimination [J]. Psychology of Conousnes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6, 3(1): 34-44.
作者简介:
朱德发(1962.10-)男,汉族,籍贯:安徽合肥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干部内分泌科,博士学位,专业:老年医学,研究方向:内分泌(甲状腺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