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佳慧 管一鸣 王丹丹 卢珊 王淑杰 董建萍通讯
黑龙江省中医医院 150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内服治疗中风后偏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以70名患者为观察对象,从我院收治的中风后偏瘫后遗症患者中筛取,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70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35名先入院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对照组),另35名后入院患者实施针灸+补阳还五汤内服结合治疗,以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不同用药方式的临床差异比较。结果:对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行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幅度明显更大,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内服治疗中风后偏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值得应用。
关键词:针灸;补阳还五汤;中风后偏瘫后遗症;临床疗效
中风后偏瘫后遗症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临床症状大多为半身不遂,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临床中医治疗在中风后偏瘫后遗症患者中应用较为普遍[1]。为进一步分析针灸+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偏瘫后遗症的效果,本次试验展开探究,纳入于研究期内(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70名中风后偏瘫后遗症患者进行分组分析,详细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围绕70名中风后偏瘫后遗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展开,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纳入研究对象,以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70名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一组35名患者命名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一组35名命名为观察组,予以针灸+补阳还五汤内服结合治疗,研究开始即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能够比较(p>0.05),具体介绍如下。
年龄:观察组最高74岁,最低62岁,平均(66.23±2.14)岁,对照组最高73岁,最低61岁,平均(65.95±2.18)岁;
性别:男性:观察组19例,对照组18例,女性:观察组16例,对照组17例;
偏瘫部位:观察组:左侧肢20例,右侧肢15例,对照组:左侧肢22例,右侧肢13例。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指导患者用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针灸+补阳还五汤内服结合治疗,a.将中风后偏瘫患者分为软瘫期,痉挛期与恢复期,不同时机对应不同针灸治疗穴位,a.软瘫期取穴患侧及对应健侧曲池穴,合谷穴,大肠腧,足三里与大椎穴,b.痉挛期取穴手少阳经,足阳明经与患侧外关,八邪,八风,邱墟穴,c.恢复期取穴曲池穴,昆仑穴,足三里等穴位;针灸方法:取30号1.5寸毫针,向对应穴位进针1寸,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保证5d针灸治疗,2d调养;b.补阳还五汤主方剂包括当归尾、生黄芪、红花、桃仁、赤芍、地龙、川芎,用量分别为15g、80g、10g、10g、10g、10g、10g,以水煎服,每日2次。
1.3观察指标
(1)采用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估量表(Barthel)对患者穿衣、大小便、吃饭、行走以及洗澡等日常行动能力进行综合评分,患者的行动能力与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2)采用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2],ALD量表满分为100分,分为重度受损、中度受损、轻度受损以及生活能力自理,评分标准分别为≤40分、41-60分、61-90分以及≥90分。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借助信息软件SPSS20.00,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明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行动能力与生活能力
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行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提高,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行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幅度明显更大,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下表1:
表1 行动能力与生活能力
.png)
3讨论
中风后偏瘫常见的一类中风后遗症,凭借操作简单,治疗效果显著的优势,针灸治疗在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较为普遍。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中将针灸治疗分为软瘫期,痉挛期与恢复期三阶段,相比于传统的针灸方法,该治疗方法具有以下优势[3-4]:①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改善较为明显,能够缓解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有效起到通经活络的效果;②中风患者具有下肢肌张力增高引发痉挛的风险,肌张力分期针刺法通过痉挛期分期针刺有效预防痉挛发生;③在中风后2-3周患者处于气阴亏虚期,通过对少阳经及太阳经穴位进行刺激,有效促进兴奋屈肌,拮抗肌肉张力,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本次研究还纳入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补阳还五汤方剂包含当归尾、生黄芪、红花、桃仁、赤芍、地龙、川芎,其中当归尾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生黄芪具有益气养血的功效,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散湿去肿的功效,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诸药合用,能够起到补气活血的功效,增强患者脑部血液的流通,改善患者内部微循环及脑电活动,最大程度达到治疗目的[5]。
综上,对于中风后偏瘫后遗症患者,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疗效确切,对患者生活质量与运动能力改善效果明显,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高洁.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症状转归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4):112-114.
[2]谢蕴卓.补阳还五汤联合温针灸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J].海峡药学,2020,32(7):163-165.
[3]郭梅兰,郭宗生.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推拿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0):98-100.
[4]王申林,张海超,刘俊佳, 等.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内服治疗中风后瘫后遗症的临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8):48-50.
[5]孙维政,排孜拉·帕尔哈提,曾科学, 等.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2):4221-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