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1月   作者:文祖平 邱德香
[导读] 运用训诂学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可以降低学习难度,使小学生乐学、易学,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可以利用因形寻义法、历史语境法和掌握修辞法进行教学,但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和选择性原则。

文祖平  邱德香    贵州省福泉市实验学校  贵州  福泉  550500;  贵州省福泉市第二小学  贵州  福泉  550500
【摘要】运用训诂学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可以降低学习难度,使小学生乐学、易学,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可以利用因形寻义法、历史语境法和掌握修辞法进行教学,但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和选择性原则。
【关键词】训诂学;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1-010-02

        引言:
        由教育部统一编辑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篇幅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小升初、中考、高考对传统文学的考查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古诗词毕竟是古人所著,小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此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一、运用意义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科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①运用训诂学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不仅能增强趣味性,使小学生乐学古诗词,还能降低学习难度,将生涩难懂的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知识,使小学生易学,更能让小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中关键字词的意思,从而正确把握文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训诂学教学生涩难懂的古诗词是很有必要的。
        二、理论依据
        将训诂学运用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是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的。因为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极强的具体形象性,因而其思维仍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呈现给小学生的知识要尽量直观形象才易于他们接收。运用训诂学教学古诗词恰好能将生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利于小学生学习。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②运用训诂学将古诗词转化成直观形象、浅显易懂的知识能消除小学生的畏难情绪,更能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方法
        1.因形寻义法
        因形寻义法是指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追根溯源,找到其构形理据,从而帮助小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的方法。下面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古诗《画》、 二年级上册的古诗《夜宿山寺》和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望天门山》为例来介绍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因形寻义法。
        在《画》的识字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10个生字和“辶、⺈”两个偏旁。教学时,可以先用课件出示“辶”的篆体“ ”让学生观察以后猜猜是什么字,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要学的第一个偏旁,叫走之底。因为“辵”本义为行走,是个部首字,不单独使用,作偏旁部首时,写作“辶”。凡由“辵”组成的字,大都与行走、行动或道路有关。④ 接着用归类识字的方法,认识“远、近、还”三个字,可以把《说文解字》里复杂的解释编成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语言来帮助他们理解这三个字的意思,如:凡是走之底的字都与走有关,走的距离大了就叫“远”,走的距离小就叫“近”,走了又回来就叫“还”。第二个偏旁“⺈”出现在“色”字里面进行教学,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表示颜色的字头上会有把刀。教学时可以先出示“色”字的甲骨文图片 让学生观察像什么,然后再告诉学生 是人下跪, 是刀,会意人在刀的威胁下,脸变色,或看人(持刀人)的脸色,所以斜刀头其实就是一把刀。在《夜宿山寺》的教学中,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理解“宿”和“危”的意思。
        在《望天门山》的写字教学中,学生容易把“孤”字和“狐”混淆,错将偏旁写成反犬旁。为使其正确书写“孤”字,可以先用课件出示“孤”的篆体“ ”让他们观察,然后告诉他们左边像一个婴儿,右边的“瓜”表示婴儿常呱呱啼哭。为什么哭呢?因为他的父母都死了。


因此,“孤”的本义是指孤儿,所以一定要记住“孤”字的左边是个“子”。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初”字的书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2.历史语境法
        历史语境方法是指利用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历史地理特征、典故等历史文化常识创设历史语境,以帮助小学生正确理解意思,品味古诗词中的志、情、趣的方法。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赠刘景文》一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托物言志,意境高远。仅仅抓住诗中的“荷尽菊残”和“橙黄橘绿”来让三年级的学生体会诗人所抒发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是不够的。要让学生真正体会诗中之志,可以把创作背景、苏轼与刘景文的友谊、刘景文不得重用的原因编成浅显易懂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理解苏轼写这首诗既是对刘景文的赞许,也是对自己的勉励,就算在被贬不得志时,也不能意志消沉,妄自菲薄,从而让学生明白做人应该乐观向上,就算身处逆境也不能妄自菲薄、意志消沉。
        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夜书所见》时,可以结合“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句里暗用的张翰辞官的典故和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乡情感。
        3.修辞体验法
        修辞体验法是指通过正确掌握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来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古诗《夜宿山寺》时,为让学生体会“高”,感受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初步感受李白诗作的浪漫主义特点,可以抓住“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来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先问学生知不知道一尺和一米的关系,然后告诉学生在唐代大约三尺才有一米,百尺大概有30几米。接着问学生李白是不是真的拿尺子量过,从学生的回答中相机引导学生了解“百尺”是虚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寺的高。之后就告诉学生这是李白诗的浪漫主义特点,正因为夸张的写法让李白的诗有很浓的浪漫主义色彩,所以他成为了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最后用课件出示李白的另外三首诗的句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让学生找出其中运用夸张的地方,加深印象。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感受这首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对李白诗作的浪漫主义特点也有了初步印象,也能记住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这一文学常识,为后期学李白的诗做好铺垫。
        四、运用原则
        教育心理学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进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但如果教师给学生的信息量过大,超出最佳水平,学生就会感到身心疲劳,产生信息回避行为;反之,教师给学生的信息量太小,没有新鲜感,学生则不会产生好奇心。③ 因此,在运用训诂学教学小学语文古诗词时,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适度性原则
        教学中不能满篇都用训诂学,要找准运用训诂学的点。只有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运用训诂学,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激起好奇心,产生学习动机。如果通篇都在运用训诂学,学生就会因所给信息量过大,而感到身心疲劳,不再迸发好奇心,反而丧失学习动机。
        2.选择性原则
        由于学习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在运用训诂学时要有选择性,不能什么方法都用,也不能什么材料都呈现,要结合学情和古诗词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能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和材料。
        结语: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只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和选择性原则,恰当地选择训诂学方法,就一定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小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当然,由于笔者在声训知识上的局限,研究未涉及因声求义方面,希望广大有学之士能对此进行研究。
注释:
①许威汉.训诂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3.第10页.
②李伯黍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4.第240页.
③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06.第105页.
④https://www.pinshiwen.com/yuexie/shuojie/20200801281088.html(文中的④标示在何处)
参考文献:
[1]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05.
[2]许威汉.训诂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3.
[3]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5.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