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低耗的初中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1月   作者:黄文交
[导读] 构建高效低耗的初中语文课堂,我们要注重课前教学预设,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注重对学生学法进行引导,以此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黄文交   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构建高效低耗的初中语文课堂,我们要注重课前教学预设,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注重对学生学法进行引导,以此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低耗、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1-007-01

        高质量初中语文课堂,是指课堂教学的高效低耗,即在规定教学时间内,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方式、方法 、手段,以较短的时间、较小的精力及合理的教学设施投入,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最优化、教学效益和教学结果的最大化,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和发展。笔者将结合几位老师的教学课例,谈谈如何构建高效低耗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精备课——吃透教材,把握课程标准
        全国语文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笔者认为,“删繁就简”并非是教学内容的简单“瘦身”,而是要在吃透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比如,林金朗老师在《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中,按照板块教学的模式设计了“导入新课—走近作者—整体感知—局部细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环节。这些环节几乎涵盖了教材中的所有内容,而课堂时间非常有限,不宜面面俱到。因此,林老师在二次备课时,将“合作探究”融入到“局部细读”中,以“品读—品味诗歌画面美”为一个环节,并对两部分重合内容进行了删减,同时将“拓展延伸”与“课堂小结”合并到“研读—体会诗歌情思美”之中,最终确定了教学的基本环节:“诵读—感知诗歌音韵美——品读—品味诗歌画面美——研读—体会诗歌情思美”。
        这样的设计突出“读”的环节,有“诵读、品读、研读”,在具体的课堂预设中,安排了全班齐读、个人诵读、教师范读、名家配乐朗读等读的活动,使教学重点更加明确,内容更加精简,且更富有弹性,既符合板块教学的设计理念,又突出了诗歌教学“重诵读”的特点。
        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正是因为有了“读”的预设,所以在林老师的课堂中,自朗诵始,至朗诵终,在诗歌深入探讨之后,进行融情的朗读,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整个过程充满琅琅书声。
        二、活氛围——巧妙的导入,互动的课堂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极为强调环境气氛的心理渲染作用。他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论专家赞科夫也认为,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顺畅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发挥其作用。
        可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一节高质量的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好的课堂氛围,往往要从抓住学生的吸引力开始,这就需要巧妙的导入。



        比如,林金朗老师在教授《天上的街市》时,以学生熟知的电影《少年的你》作为情境导入,引用电影中的一句话“We are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仰望星空?
        学生对《少年的你》这部电影都比较熟悉,很多学生视这部电影的两个主演(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为偶像。这个导入巧妙地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为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基础。
        而吴亚梅老师在教学《女娲造人》时,除了有巧妙的导入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本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个重点,让学生以画“火柴人”的形式把“喜怒哀乐”画出来。这一活动环节,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因为画火柴人这样的简笔画,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来说,也是没有难度的,学生乐于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的成果异彩纷呈,学生快乐地融入了课堂。这样的活动,既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营造了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更有利高质量课堂的打造。
        三、给学法——学法的指导,范例的引导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也就是说“教是为了不教”。“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学的初衷是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运用的方法,从而迁移到学习的各个层面,更好地学习。
        因此,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比如:笔者在给学生做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时,针对加点词语的赏析,以学生熟知的《春》为例,在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句中“钻”这个词的妙处时,笔者给学生示范:“钻,是动词,冲破土层的意思,这里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草冲破土层的动作和情态,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之后,给出例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济南的冬天》)引导学生分析:“卧,是动词,是斜躺的意思,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法),和前文的‘睡’相呼应,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事),表达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情)。”
        在此基础上,我们共同探讨总结了如下:在赏析加点词语时,可以分三步:一是“法”:即词性、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二是“事”:即这个字词句写出了什么事实(表层含义);三是“情”:即这个字词句抒发了什么感情(深层含义)。这样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加点词语赏析的方法,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有了方法,笔者以2019年福建中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题《火车上的见闻》“赏析词语”为例: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
        学生按照“法-事-情”分析如下:
        法:“抢”是动词,
        事: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买火车票时速度快的情态,侧面表现了票源紧张,情: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
        由此可见,给予学生以方法指引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尤为重要。有了这样的方法指引,学生学有所得,能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甚至是考试中,才是一堂高效低耗的语文课。
        本论文为2019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高质量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展性推广性研究”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QJYKT2019-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