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综合课程主题教学理论研究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2月   作者:孟雪梅
[导读]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是一门帮助培智学生学会生活、融入社会的一般性课程。课程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生活自理、从事简单家务劳动、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孟雪梅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是一门帮助培智学生学会生活、融入社会的一般性课程。课程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生活自理、从事简单家务劳动、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培智   主题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15-01

        由于智障儿童大脑受损,使得他们认知、情感、沟通能力以及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低下,阻碍了其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为了让智障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我校组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关于校本课程设置的说明与要求,充分挖掘学校与地方课程资源,合理利用家庭与社区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从智障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发了一套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特点与需要的生活适应教材,帮助智障儿童掌握生活自理、简单家务,学会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参与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特殊教育学校在生活适应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1.采用图片生活化
        生活适应校本教材是我校根据智障学生的需求开发的,为了使我们编写的生活适应教材更加贴近生活主题,符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编写校本教材的时候,我们尽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并掺入一些乡土内容,如在编写“《厨房用品》”这一主题时,我们没有在网上找精美的图片,而是用照相机到学生实习的厨房操作间实地拍摄下来,拍下的内容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而且有的学生在实习操作中还经常用到。
        2.教学内容生活化
        知识源于生活,编写生活适应校本教材时要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在充分体现出來。我校在编写教材时,设计了一系列有关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劳动卫生、学校生活以及社区生活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情景体验化
        关注智残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实施生活适应性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支点,我校生活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采用了体验式模式,突出了活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1.模拟生活做生活的主角。
        智障生理解能力差,来自生活直接感知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模拟生活内容,让智障生走进生活,不仅可以促进其对生活技能学习和掌握,而且还可以使他们获得适当的生活经验,学会融入社会。
        2.体验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生活适应课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去感悟。如在 学习“蔬菜水果”这一主题《萝卜 青菜》一课,可以把学生带到菜园中去,让学生自己动手拔萝卜、摘青菜。让他们说说萝卜形状,青菜的颜色,并让学生洗好萝卜尝一尝味道,再告诉学生萝卜可以生吃,但是青菜不可以生吃,同时让学生去认一认其它蔬菜。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并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真正做到自立自强。[2]
        三、教材开发社区化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资源。


我学校为让每个智力障碍的孩子享受高质量的社区生活,让他们适应正常化的社区环境,并能独立生活,学校创设了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的社区化模式。学校开展的参观访问、重阳节赴敬老院献爱心、春游、逛超市、看店名以及校外教育基地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等,基础好的同学也可以写一写。这类活动把生活适应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社区化的模式十分有意义,不仅体现学校生活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特色,而且真正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课程实施个别化
        由于智力残疾孩子个体存在较大的差异和不同的缺陷。我校为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的学习中都有进步,在实施生活适应校本课程前,通过评估,全面了解了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与现状,确定教学目标,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了个别教学计划,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个别教学计划的实施,开展针对性教学。在集体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将学生个体教学内容统整到集体教育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个别支持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分组分层落实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从根本上满足了学生适应校本课程教学的目标的实现,而且培养和提高了智力障碍儿童生活适应的个性化能力。
        五、对课程开发的建议和思考
        1.关注学生的兴趣是实现生命教育理念的捷径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总是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倍加关注。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质和兴趣点是每一个开发者的必修课。此外,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更容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状态,这也是进一步获得学情的途径,以更好的在活动中去实现教育理念,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2.生命教育实践是检验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最好途径
        综合实践课程更注重面对学生已有生活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获得更有趣的生命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让学生主动参与并实践是综合实践课程最重要的一点,这不仅能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体验过程中学到更多应试教育没有的体验,更是检验与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的最好途径。
        3.基地型综合实践课程需平衡学生玩与学的意识
        为了应对应试教育,许多学生都顶着考试排名和升学的无形压力。因此,学生来到校外教育中心难免会有纯玩的心态,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让学生有只玩不学的想法。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初衷是让学生学会在“玩中学”,因此,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就要重点考虑如何平衡学生对玩与学的意识,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4.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优质课程的开发
        综合实践课程会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的交叉,即使是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师在生命教育类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上也会有许多不足,且课程信息也需要随时代步伐有所更新。因此,综合实践教师自身的积累和学习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综合实践教师也需要更多的师资培训机会,为综合实践优质课程开发做好铺垫。
        5.生命教育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无论是以“生命问题”驱动的狭义生命教育,还是生命与教育内在关联的广义生命教育,他们都是源自生活的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了解学生的生活态度,生命教育的实施又是一个回归生活的过程。但最终,生命教育不是对平淡生活的延续,更不是简单的将学生的生活还原的过程,而是一个让学生享受生活、获取生命价值,最终,走向一个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芦燕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解读[J].现代特殊教育,2017(5):13-16.
[2]吴春艳.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2):3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