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初中数学探究型校本课程的构建探究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1月   作者:薛约南
[导读]

薛约南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陶山镇中学  3252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1-020-02

        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在教育教学中越发强调与新科技手段相融合的重要性,提高了对于情境教学的关注,积极探索适用于学科发展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探究型学习。由此可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许多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学习形式应运而生。数学学科自身具有非常强的结构性和逻辑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数学学科的内容展开问题分析,以达到解答数学问题的目的。基于此,必须与互联网+背景下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相结合,构建探究型的教学实践案例,展开对于在数学探究型校本课堂中微课运用路径的探讨,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切实优化,以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初中数学学习氛围,打造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二、情景描述
        在一次关于“锐角三角函数”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探索:首先,在教学之前,我对考试大纲进行了分析,在考纲中指出,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需要学生建立对于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正确认知,并且可以借助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确定与之对应的锐角度数。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考查形式以后,我制作了这一课程的课件,在微课课件中呈现了与课本中有关概念相关联的数学概念,同时,借助互联网+模式下的反馈技术,实现了师生之间的高效互动,把学生当做了课堂中心,让我的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反馈,并进行观点的阐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和学生之间的课堂有效交流得到了显著提升。
        希望可以借助微课课件的形式,实现对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有效拓展。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探究,并借助微课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具体的概念推导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建立对于知识的全面理解。
        在课堂开始前,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修路的情境,让学生判断在修路时周边的居民是否需要搬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们,针对这一问题情境,你们有什么看法吗?怎么解决此类问题呢?”学生:“或许可以利用三角性的有关知识进行解答”。接下来,我通过微课课件为学生呈现了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在正弦关系推导的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吗?”
        生:sin30°=1/2,sin45°= /2
        师:看来大家都还记得这个结论,那么你们还能据此推导出sin60°的值吗?或者你们可以推测出30°、45°、60°角的其它三角函数值吗?
        此时,我通过微课课件带领学生一起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借助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回忆,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于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在此之后,我通过易加平台为学生呈现了具体的三角函数习题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让学生可以在展示思考结果的基础上,收获其他同学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以此为前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确定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且将所得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鼓励学生将讨论所得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同时,让学生与我所做的微课课件中的内容进行对照,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讨论之后,想必你们已经在小组内统一答案了。那么,有没有同学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讨论成果呢?”“好的,现在大家都已经分享了小组的成果,那么,现在请大家看老师之前准备的课件,并进行对照,修改自己的结果。



        在确定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后,我让学生看教材中66页的例3,并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计算结果:“同学们,你们已经知道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那么我们接下来就一起运用这个知识尝试解答题目好么?现在,请大家把书翻到66页,我们一起做一下例3的习题”
        例3:(1)cos260°+sin230°
        (2)cos45°/sin45°-tan45°
        在解答这道题目的过程中,我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慢慢接近了正确答案。
        “同学们,在刚刚我们一起完成的这两道例题中,总共包含了几种运算?他们的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就此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题目的反思和总结,我为学生明确了特殊角三角函数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首先,需要关注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其次,需要精准代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在结束新知教学后,我为学生设置了知识巩固环节,为学生设置了一些例题,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展开拓展思考,以检验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同学们,在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后,我为大家准备了几道习题,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大家可以认真对待。”
        例4:(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其中一个锐角的正切值为0.75,其周长为24,请计算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度。
        (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如果三条边的边长都缩小为原来的1/2,其三角形中角A的正切值会发生什么变化?
        A.缩小2倍   B.扩大2倍   C.缩小4倍   D.不发生变化
        (3)如果将长度为10m的梯子放在高为6m的阳台边沿上,则梯子的最小摆放坡度是多少?
        通过以上题目的设置,让学生积极思考,以实现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同时,为学生布置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作业,让学生在做完作业后将其上传到云平台之中,并且在班级群中分享自己的课堂感悟,我从中选出了质量较好的作业,并在班级群中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和自己的作业进行对比,以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也在班级群中上传了相关内容的拓展教学视频,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视频内容自学,并且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如果凭借一己之力无法解决,可以在班级群中寻求帮助,也可以向我咨询,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问题处理
        开展数学探究型校本教学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展开积极的教学调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构建高效的数学探究型校本课堂,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首先,需要教师积极寻找可以用于探究的问题,并且在遇到可以探究的问题时,充分利用微课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展开深入研究。
        其次,需要教师为学生构建探究共同体。充分运用互联网环境的优势,借助在线教学平台,针对不同范围、不同专题构建学习共同体,例如,让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成果通过图片和图像的形式予以上传,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探究收获,通过教师评价或生生互评的形式,构建学习共同体,以强化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案例反思
        在“互联网+”背景下,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开展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知识探究活动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自觉构建数学模型。借助微课的形式开展探究型校本课堂,同时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优势,可以让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同时,学生在养成探究思维后,也可以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这种思维的优势和作用,通过探究式学习形式的灵活运用,让学生的学习模式得到了切实改善。基于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微课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高度融合,可以充分展现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为数学课堂的高效开展提供充足的前提,让数学教学得以优化,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