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板块教学,打造高质量的初中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1月   作者:林金朗
[导读]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何种教学模式,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初中语文课堂,一直以来都是语文老师研究的课题。本文将结合课例,谈谈运用板块教学,打造高质量初中语文课堂的一些心得体会。

林金朗    福建省南安市毓元中学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何种教学模式,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初中语文课堂,一直以来都是语文老师研究的课题。本文将结合课例,谈谈运用板块教学,打造高质量初中语文课堂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板块教学、初中语文、高质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1-056-01

        板块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整体感知——局部品读——总结拓展”。这个教学模式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能够让授课者依据课程教学的目标,细化分解,逐一设计需要完成的教学问题,形成完整的问题链,各个板块又相对独立。而且由于它有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特点,是阅读教学最常见最基本的模式。
        笔者将以部编语文七下《天上的街市》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运用板块教学,打造高质量的初中语文课堂的几点看法,以求教方家。
        一、删繁就简裁细叶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语文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
        比如,我在《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中,初步设计了“导入新课—走近作者—整体感知—局部细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环节。这些环节,几乎涵盖了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容易导致课堂流于形式,各个环节只能“蜻蜓点水”,不利于实现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
        于是,我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按照板块教学的模式,围绕教学目标,大胆取舍,简化教学内容,有轻有重,有主有次地进行设计,将“合作探究”融入到“局部细读”中,以“品读—品味诗歌画面美”为一个环节,并对两部分重合内容进行了删减,同时将“拓展延伸”与“课堂小结”合并到“研读—体会诗歌情思美”之中,最终确定了教学的基本环节:“诵读—感知诗歌音韵美——品读—品味诗歌画面美——研读—体会诗歌情思美”。
        这样的设计重点突出读的环节,有“诵读、品读、研读”,教学目标更加的明确,内容更加的精简,且更富有弹性,既符合板块教学的设计理念,又体现了诗歌教学“重诵读、重情感、重鉴赏”的特点。
        全国语文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可见,只有“删繁就简裁细叶”,精简教学内容,才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当然,删繁就简,并非是教学内容的简单“瘦身”,而是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这就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二、万绿丛中一点红
        魏书生说过:“一节课能让学生学会一方面就是很了不起的事。”
        运用板块教学的根本是要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好的落实课程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认为,一节课能否有效突破重难点,就是很了不起的事。



        在《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中,我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诵读诗歌,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在具体的教学流程实施中,在“诵读”环节,我安排了“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全班齐读”、“名家诵读”等四个流程,整个环节以读为重点,助力学生快速熟悉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在“品读”环节,我选择了分节品读,并出示问题:“诗人笔下的天界是一派美好的景象,画面很美,美在哪里呢?”此时学生有了前面诵读的接触,对诗歌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能在诗歌中找到相应的美景,如:点着无数的街灯、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浅浅的天河、骑着牛儿、提着灯笼、闲游等等。紧接着,我抛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些景象很美,但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你能像诗人那样,运用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的想象世界吗?”这个问题的提出,便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在能力层面上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很容易把诗歌中的美景想象出来,教学中,只要在重点上多读,在难点上予以点拨和示范,教学重难点可迎刃而解。
        语文大师蔡澄清说,教师之功在于“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对于一个教学点,一般来说,这个点越是明确、具体、集中,效果会越好。
        这一点,便是那“万绿丛中”之“一点红”,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还是要在实践中打磨的。
        三、纸上得来要躬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余映潮老师在谈有效的教学时说:从学生的学习来看,是语言学习与能力训练的实践活动丰富且扎实的细节;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来看,是充分利用课文,把课堂时间大量用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上的细节。
        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是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它既是感知文本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体会文本内涵的有效措施。《天上的街市》这首现代诗,极具音韵美,比如:诗歌中的“好像”、“定然”、“定然是”等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特点,都需要学生在“诵读”的实践中体会。在“品读”环节中,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的画面美“说”或“写”出来,同样是语言学习与能力训练的实践活动。
        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来看,课堂中的实践环节是否落实,同样需要“躬行”。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的预设,只是停留在“纸上”,在课堂这个交流场、思维场,是动态的,甚至是无序的,因此,高质量的课堂并不是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而是预设与重构的有机结合,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生。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打磨自己的课堂,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复盘”,反思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困惑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以此来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便打造高质量的语文课堂。
        总之,一节高质量的课,要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观赏者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本论文为2019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高质量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展性推广性研究”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QJYKT2019-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