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寻找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点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1月   作者:屈小宝
[导读]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现实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佳,究其根本,一个重要的的原因是课内和课外阅读没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是盲目的 、散乱的。因此,教师要从“空白点”、“补充点”、“迁移点”、“补充点”是个点中进行课内外阅读衔接,让学生在广袤的阅读天空中展翅翱翔。

屈小宝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雅居乐小学
【摘要】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现实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佳,究其根本,一个重要的的原因是课内和课外阅读没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是盲目的 、散乱的。因此,教师要从“空白点”、“补充点”、“迁移点”、“补充点”是个点中进行课内外阅读衔接,让学生在广袤的阅读天空中展翅翱翔。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21)01-084-00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知,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有效阅读。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常常提倡孩子们需要进行课外阅读,但收效似乎都没有预期中的好,究其根本,一个重要的的原因是课内和课外阅读没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是盲目的 、散乱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积极探寻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点,内引外联,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具体方法有以下几个:
        一、寻找“空白点”,让衔接毫无缝隙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我们的很多课文,特别是古诗词或者涉及特定历史背景的文章,由于形式课文撰写时间李我们学生生活的时间比较久远,或者是形式对于特定历史背景知之甚少,就会形成一些不利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内涵或思想情感的“空白点”,因此,在教学课本知识前,我们就可以把“空白点”作为依据,进行相关的课外书籍、文章的拓展阅读,在学生明晰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再进行课本知识教学,就能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文章内容,从而达到用课外的阅读内容丰富课内学习的目的。
        在我们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上册的《朱德的扁担》和三年级上册的《朱德的扁担》等多篇强化革命传统教育的文章,但是由于现在的小学生一出生就是和平富裕的年代,他们对长征那一段历史知之甚少,也难以理解课文当中所提及的一些艰苦、险峻的场景描写。如果只是通读文章,老师简单分析一下文章内容,那么学生就会因为对这一段历史缺乏实质性的认知,而无法真正的体会到文章当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这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的延伸,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了解长征时的人和事,让那些凶险的场面、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感人至深的事情,走入学生的脑海中,走进学生的心田中,那么学生在了解了具体史实之后,就更能够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情感,而这也是单纯进行课内文章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所以,我们教师要在教学时寻找知识的共性与延伸,积极的寻找课外阅读的衔接口,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丰富的课堂。
        二、找准“补充点”,让衔接一举两得
        不少专业性比较强,或者文章篇幅较长的文章在选编进教材时,为了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都会进行了一定程度删减或者改编;当然,也有一些文章,在介绍某样事物的生活,紧紧是介绍了其中的某些特点,而没有把事物介绍完整。如此一来,无论是上面的哪种情况,我们的学生如果仅凭课内的几段文字,那他们掌握的知识可能都不够全面。这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与这些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这样的课内外阅读联动衔接,让我们既能深化对文本知识的认识,又能较全面地补充了学生课外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说明文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琥珀》介绍的是琥珀的形成过程;《飞向蓝天的》介绍的是笨重的恐龙如何由轻巧灵活的鸟类演化而来;《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介绍的是纳米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显然,如果单纯的教授课文,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学完《琥珀》后,就不会知道琥珀的用途、价值、分布区域等等的知识;在学完《飞向蓝天的恐龙》后,就不会知道恐龙的种类、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的繁殖等等的知识;学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就不会知道纳米技术是如何发明的,又是如何发展的等等的知识。因此,在每篇课文的教学前,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琥珀、恐龙、纳米技术主题的相关的课外文章,然后与同伴交流阅读。让他们在交流中,从多个方面全方位地了解我们课文当中的“主人翁”。此时。大家收集的课外资料完全是源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因此便能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
        三、发现“迁移点”,让衔接行之有效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和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章,都是很好的“迁移点”。
        在语文书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大都是名家的典范之作,当然,他们往往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文章作品,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了解该作者的写作特点,提升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晚年的词作 ,描绘的是一幅悠闲恬静的乡村生活图。教学中,通过细细品味后,学生体会了到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为了让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辛弃疾,老师们不妨给学生推荐他的另一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读完后,学生们不难发现,虽然两首词都是辛弃疾所写,但是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 。一首画面温馨,另一首却是场面激烈;一首是他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另一首却是他对上阵杀敌的强烈渴望。课堂上,通过两首词的对比和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感受到辛弃疾词作风格的多样性。这样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不仅得到丰厚的积累 ,还能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
        四、挖掘“兴趣点”,让衔接插上翅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也会遇到不少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从教学过程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太空”这一主题本身就是比较符合二年级学生们的兴趣点的,这时我们可以再抓住机会,向他们推荐台湾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管家琪的《小学生读名家:太空中的甜甜圈》等与“太空”有关的书籍或文章。这时,我们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给学生推荐他们兴趣所在的作品,不断开阔形式的阅读视野和拓宽阅读空间,让学生不知不觉培养了形式的阅读兴趣,从而给阅读衔接插上翅膀。
        俗话说:阅读,是语文的灵魂;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语文的双翼。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立足课堂,拓展课外,积极探寻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点,让语文的双翼不断丰满,让学生在广袤的阅读天空中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朱水香.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策略谈[J].黑河教育 ,2018(12).
[2]王静.内引外联 相得益彰 ———探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2018(6).
[3] 曾立庄. 有教无痕 润物无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J].金田,2013(08).
[4]杨晶.学海无涯“读”做舟———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与整合[J].当代教研论丛, 20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