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的组织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1月   作者:颜德林
[导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的开展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的重要性,重点就其组织策略加以探讨,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成效,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颜德林   剑阁县木马小学校  628342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的开展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的重要性,重点就其组织策略加以探讨,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成效,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21)01-103-0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构建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此课程注重“知”与“行”的统一,重点培养学生在问题解决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活动课是指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获取直接经验的课程。本文从授课教师如何高效利用活动课的角度出发,探讨活动课的科学组织策略。
        一、课前准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的开展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尤其是对于能动性不足的小学生来说,课前准备更应全面化、细致化,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量身打造,细节工作尤其要着力完善。为确保活动课的有序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要对活动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课前梳理,明晰活动流程,科学分配小组,下达小组任务,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根据活动课的具体要求,完成各自负责的部分,如资料搜集、社会调查、案例分析、预设辩论、演练角色扮演等。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仅可以保证活动课的顺利开展,更可以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请到我的家乡来》的授课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倘若教师仅采用单一讲述的形式,很难唤起学生的共鸣,更会影响学生对家乡整体认知的形成。因此,活动课的开展尤为重要。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课,全面了解自己的家乡,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活动课开始前,授课教师可先将学生分为四组,第一组学生追溯家乡的发展渊源,第二组学生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第三组学生介绍家乡的风俗文化,第四组学生搜罗家乡的特色美食。之后让各小组策划“家乡一日游”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采用PPT、手抄报、照片及其小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挖掘家乡的各种美。在资料搜集阶段,学生借助书籍、网络以及深入家乡大街小巷的实地调查,从而建立起对家乡立体化、全面化、细节化的客观认知。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立,为活动课的深入推进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而在后续环节如课堂展示、介绍解说的进行过程中,也增进了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协作互助的意识。在活动课前的准备工作中,教师通过预设任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尽可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保证了活动课的顺利开展,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课堂展示,彰显学生个性品质
        活动课的进行是学生不断体验,彰显个性品质的过程。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纵向深入、横向拓展,促使其思維丰富转化。例如:学习“身边的变化”相关内容时,大部分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深切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带来的益处,只有很少一部分考虑到弊端的存在。


为辩证的讨论这一命题,我们设计了以“家乡的变化带给我们的忧愁与烦恼?”为主题的辩论课。
        正方观点:家乡的变化给我们带来许多烦恼。反方观点:家长的变化没有带来烦恼。随后,组织正反双方学生详细准备辩论资料,理清辩论思路,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辩论。在精彩的辩论过程中,经教师引导,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带来的众多便利,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然而,随着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居住的世界绿地少了,空气、水等污染了,疾病增多了,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着。
        教师最后总结: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重新认识家乡变化带来的便利与烦恼。并以此为出发点,为消除这些烦恼,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们通过教师引导,积极踊跃提出意见和建议。尽管有些意见建议在我们看来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我们很惊讶小学生在创新思路,问题拓展方面的创造性。更多的是在辩论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个性的彰显: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条理清晰,有的学生口齿伶俐、字正腔圆,还有的学生手脑结合、善于挑战。活动课开展过程中,通过合理组织有序的辩论,不仅使学生正确地看待身边的变化,展现优秀的个性品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良好的思维方式,促进了小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改变。
        三、课后反思,强化学生的感知体验
        传统活动课的教学,授课老师习惯讲课完成后不再有更多反馈。而小学生也在热热闹闹参加活动之后不再有。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盲目的填鸭式教育,缺乏举一反三的思考。小学生自己也缺乏继续拓展的机会,学生的感知体验稍纵即逝,进而显著降低了活动课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转变思想,组织学生进行反思,通过写关于活动课小论文、谈课后心得体会等方法,强化学生对活动的感知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活动课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例如在“我们和诚信在一起”的授课时,教师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活动课开始前,学生做好准备,详细了解角色特征。将全班同学分成放羊娃、农夫、狼来演绎“狼来了”的故事,让学生感知说谎带来的害处,更让其懂得做人应该诚实守信;随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更加明白诚信的重要作用。活动课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谈体会,可以从角色扮演中自己的表现及收获谈起,通过谈体会强化学生的感知体验,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活动课后的反思,是学生感知体验的升华,良好的道德素养深入学生内心,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作用巨大。
        综上所述,为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的高效实施,教师要重视从组织策略给出指引,从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等各个环节入手,引领学生顺利进入到活动课中。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用亲身经历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不断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且有助于其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进而提升活动课教学质量,实现活动课教学最终目地。
参考文献:
[1]陈强.品德与社会活动课教学的实施策略[N].江苏教育报,2017.
[2]万秀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实施策略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Z1):29-30.
[3]盛消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J].新课程(小学),2016(9):46-47.
[4]尚海.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组织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2018(1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