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合唱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1月   作者:江映悦
[导读]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童声,最动人的是童声合唱”。童声合唱,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美在和谐。它不仅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审美力,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共同进步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统一协调、相互谦让、和谐共处的心理品质。本文笔者从“兴趣引领”、“科学训练”、“因材施教”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探索有效的班级合唱策略,促进学生声音和心灵和谐均衡发展,提升音乐文化素养。

江映悦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北湾开智小学  515835
【摘要】“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童声,最动人的是童声合唱”。童声合唱,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美在和谐。它不仅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审美力,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共同进步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统一协调、相互谦让、和谐共处的心理品质。本文笔者从“兴趣引领”、“科学训练”、“因材施教”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探索有效的班级合唱策略,促进学生声音和心灵和谐均衡发展,提升音乐文化素养。
【关键词】兴趣  和谐  科学训练  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21)01-192-01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治高尚情操。”[1]合唱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审美力和陶冶情操、滋养心灵、提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引领,开启和谐之门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并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合唱艺术产生兴趣,才能认真地唱好每一个音符,才会用心去领会歌曲所表达的内涵,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调和谐,积极地体现合唱歌曲的艺术魅力。在音乐课堂上,我注重音乐的熏陶教学,时常“见缝插针”,适时地让学生欣赏一些旋律优美的、短小的、有特色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引导他们静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或者播放优秀的音乐歌剧视频,让孩子们通过视频中的合唱形式,进一步了解合唱的这种音乐表达形式,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合唱的学习中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优秀的合唱作品熏陶学生,营造出一种音乐学习合唱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潜移默化的熏陶提高对音乐合唱的认识,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到合唱艺术之美。
        二、科学训练,提炼美好音质
        和谐美妙的童声就是“天籁之声”。它“高、轻、柔、美”,犹如泉水丁冬,又似画眉歌唱,那么纯洁、清澈、美妙,令人心旷神怡……但是,如何在班级教学中如何提炼出这样美好的音质呢?
        (一)“轻声”演唱。在常规班级音乐教学中,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唱得越响,嗓门越大就唱得越好。其实不然,这种“喊唱”没有气息支持,叫做“白声”。克服“白声”,是学唱歌曲的最基本要求。英国儿童音乐教育家哈蒂指出:“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决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



        因此,在班级演唱中,要科学训练孩子用“轻声”演唱,克服“喊唱”。我们告诉学生用“轻声”演唱其实并不难,可以进行这样有趣的训练:用“说悄悄话”、 “小心打哈欠”、“闻花香式的赞叹”等方式来感受,引导学生获得有气息支持的“轻声”。并且把孩子们把平时课堂上的合唱练习拍成录成小视频,播放给孩子们观看、聆听,通过“轻声”与“白声”的演唱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轻声”演唱比“白声”演唱音色更纯净动听,而且能不费力气地唱到高音。从而让学生彻底摈弃喊唱以及喉部挤压的演唱。
        (二)师生互动。合唱过程中,要引导做到姿势正确、呼吸均匀流畅、字正腔圆,增强歌曲的感染力,歌唱时赋予歌曲本身应有的情感。笔者时常以“头顶瓦罐,口含鸡蛋”这样生动、简炼而有趣的教学语言来提示学生,让学生保持打哈欠的状态,以获得良好的上部共鸣,从而获得美好而圆润的声音。这样通俗有趣的教学用语,既体现教师对学生合唱时的歌唱状态要求,学生乐于接受,容易领悟,又实现师生互动,融洽师生关系。合唱要考虑多个环节与和音的情况,出错是正常的,要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避免指责学生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科学有趣的训练,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合唱的演绎,渐渐提炼出纯洁、清澈、美妙的童声音质。
        三、因材施教,体验成功愉悦
        合唱不提倡个性张扬,而要追求共性。为了声部的和谐统一,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音域和音色以及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安排合适的合唱角色,给他们分配不同的任务,让他们在合唱中承担不同的角色,负责不同的部分,因材施教,切不可“一刀切”。比如,教学花城版三年下册《凤阳花鼓》合唱时,由于低声部比较容易,所以我让音乐表现力较好的同学唱高声部:“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但会唱个凤阳歌”, 音乐表现力一般的同学就唱低声部“咚咚咚咚锵,咚咚咚咚锵”。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来说就降低了难度,发挥自己所长,孩子们兴趣盎然,都非常愉快地投入到合唱练习中来。又如教学《欢乐歌》一课采用卡农合唱:“欢欣高声唱,mi re mi fa so,歌声多美妙,so la so fa mi……”时,我让班里会吹口琴的同学先吹奏旋律,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好的同学跟着卡农。其他同学先认真倾听这一组的配合,感受卡农合唱的方式。然后再分组进行练习。教学中,由于注意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以点带面,层层铺开,使同学们配合协调,声音统一,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训练中,体验“和谐”带来的愉悦。
        童声合唱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有着广博精深的学问,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让我们秉承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和谐合唱的兴趣和能力。让童声合唱教学真正启迪少年儿童的智慧,陶冶情操,滋润心灵,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尹娟,《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云南省教育报刊社, 2013年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